本报记者 李晓玉
假奶粉、地沟油、恶意欠费、学术造假、商业欺诈……在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每个人既有可能成为失信的制造者,也可能成为失信的受害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迫在眉睫。继国务院于6月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后,相关落实工作正全面展开。在日前举行的联合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表示,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公民和法人统一代码方案并启动国家统一信用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在行业监管与市场准入制度方面,央行正开展征信机构设立申请和备案工作,未来获得牌照的机构名单将在央行网站公布。这意味着,已不温不火发展十年的中国征信业或迎来真正的春天,并将在拉动投资消费、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方面带来强劲驱动力。
互联网经济倒逼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经过十年发展,我国征信体系在系统建设和法律完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信息壁垒、失信惩罚机制缺乏等问题。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损失超过6000亿元。信用缺失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甚至败坏整个社会风气。
如今,互联网经济突飞猛进,尤其是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兴起,倒逼征信体系完善。由于央行仍未向互联网金融开放征信接口,有相当一部分的小微企业和绝大多数个人在央行并没有相关的征信记录,风险管控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
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7月9日,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召开“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布会,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司长田锦尘表示,在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推动下,十二届全国人大已将社会信用立法项目列入立法规划。此外,为推动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公安部牵头提出以身份证号为基础的公民统一代码方案,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正研究制定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代码方案。
三方势力逐鹿征信业
征信系统对投资和消费拉动作用突出。有报告指出,征信系统在2012年拉动了我国约0.33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对于征信业而言,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推动开启行业真正的发展黄金期。
征信产业链包括上游数据供应商、中游征信机构和下游征信使用方。《中国征信业发展报告(2003-2013)》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征信机构达150家,其中,政府背景的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有20多家;社会的征信机构50家左右;评级公司70多家。征信业市场规模为20亿,相较于美国近800亿市场和日本40亿市场有较大差距。分析认为,10-15年间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对应行业10年和15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6.2%和51.33%。
目前,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对征信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另一方面自身积极建设征信数据库,未来或成为征信业的生力军。尤其在国家队无法满足新兴市场需求的时候,民间征信力量正蓄势待发。2002年3月,阿里巴巴(滚动资讯)创办诚信通,通过与第三方独立机构合作对企业身份进行认证;拍拍贷、人人贷、信而富等P2P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征信体系。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认为,针对目前征信缺失的情况,一方面应该呼吁央行的信贷登记系统向社会开放,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着力于建立民间的征信系统。
亟需打破信息孤岛
征信业从大到强仍有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首先是打破信息孤岛,进行完整的信息采集。以个人为例,征信信息分为个人基本信息、信贷信息、非银行信息三部分。未反映组织和个人信用信息的其他经济、社会活动都应纳入征信系统。这需要各个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壁垒。
其次,是平台对接问题。平台间信息无法互联互通影响了信息的价值。尤其央行征信系统如何对接互联网金融等新型网络信贷机构考验监管。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表示,中国征信系统目前主要信用评估机构是央行,未来应扩大民间商业性的信用评估机构,建立多元化、民间的,甚至可允许一部分盈利的专业的信用评估机构,形成一个公益性的主干信用评级网,以及专用的、民间的、甚至于商业性的信用评级支网互相配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