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杨
记者22日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获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正在开展联合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部署打击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行为,目前已关停整改一批谣言较为集中且疏于管理的网站,查处多名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人员。(7月22日新华网)
近年来,互联网上的不健康状态愈发严重,比如造谣、欺诈、情绪化宣泄等比比皆是。对于加强网络管理和引导,保障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这恐怕没有人会反对。然而从民众的议论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人对强化网络治理的担忧。人们担心会不会由此把网络创造的言论空间给“管制”掉了。毫无疑问,对网络的引导和立法管理,如能更充分地回应这些疑问,将会得到更多民众的积极响应。
我们发现民众更倾向于网络监督,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互联网的便捷性,它拉近新闻事件、当事人与民众的距离。它不断刺激你的道德神经,或让你义愤填膺,或让你暴跳如雷,或让你目瞪口呆;二是网络比传统媒体的言论口径要大得多。网络宽,媒体紧,事实上存在的双重标准,给人们一种不正常的期待,那就是只有在网上才能看到“真相”。在微博出现后,更加剧了人们对新旧媒体的差别认识。
不可否认,在当下社会结构复杂、利益背景多元化,网络上释放出的多种多样的“信号”,的确值得认真倾听。尽管一些网络言论有片面性和过激色彩,尽管网络监督不能完整代替法律监督、公众舆论,但时下恐怕也没有人能否认网络监督的影响力,雷政富事件和广州“房叔”被查,就是极好的例证。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公众实现日益增长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提高民众媒介素养。这不单要靠国家的教育、引导,同时也要需要民众提升自身品位、提高个人修养;第二,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功能,比如舆论监督的功能,为民众实现知情权等搭建更宽敞的平台,以媒体的专业理性引导公众有序合法地表达自己。更重要的一点是这能培植出中国社会自我净化的强大健康力量,也能消除一些人把言论空间“管制”掉的误解;第三,国家应继续完善网络立法和网络管理,努力拓展民众意见表达的渠道,打击严重的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空气,为民众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自由的学习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