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的GITC大会上,联想集团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成熟行业总经理兼企业级产品营销总经理刘征向网易科技表示,中国互联网企业有望在2-3年内采用服务器ODM模式。
刘征表示,如果是改成ODM工业模式,意味着两家公司供应商和采购者之间会有非常深入的合作,甚至意味着要把两家的供应链打通在一起。
以下是刘征的主要观点:
1、看待如何数据中心的未来趋势?
一是SDI,“所有的硬件都会被hypervisor层控制。这样的趋势会导致未来的数据中心对追求整个单纯的单机的,因为单机的可能性是有先发的,不可能把一台服务器做到美国航天局对可靠性的要求,6个9、7个9是做不到的,这是未来硬件厂商需要深刻理解的,如何更好地优化,符合客户对HyperVisior这一层对硬件的调度。”
二是客户将追求对硬件性能的压榨,“大规模数据中心对于这种横向扩展性和密度以及成本的追求,由于出现了这种分布式系统,使得他们能更想压榨硬件的每一分每一毫的资源。传统的数据中心必须要考虑冗余,不可能银行的一个信用卡发卡系统,当设计硬件系统的时候一定不能考虑说整个系统的占用达到80%,一定是说60%就可以了。所以往往是硬件的系统会冗余很多的能力来提高软件,因为要考虑到峰值和波谷的处理。下一代的数据中心这个模式被颠覆了之后,客户会追求压榨硬件,绝对不可能再允许硬件出现最高的工作负载只达到60%就足够了,可能会向80%、90%甚至是接近100%的方向上追求。”
2、互联网企业对服务器的需求是怎样的?如何满足?
每个互联网用户几乎都有他们非常强的实力,而且他们基于的分布式的系统来做的自己的业务系统,对硬件的要求其实灵活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我遇到的最有意思的是在一个大型互联网企业中,对电源到底是左制和右制都要求具备可调整的空间,因为他要做统一的数据中心的运维,为了使运维更方便,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原来我们都是电源右置,后来都是做了电源左置。所以我们为什么推出像AnyFabric、AnyBay这样的技术,我们单机里实现数据分层。
未来联想更加好的设计理念是说我们可能会做像PCIe Switch这样的概念,我们用一个控制器灵活地配置机器的应用,在过去一个服务器的更新周期是四年或者是三年,整机柜撤下来扔掉我们希望未来给互联网企业提供什么?基础硬件可以保留,电源模块可以保留,CPU可以保留,换的是内存换的是主板,换的是硬盘,我们未来的设计甚至追求的是最大化地帮助客户来节省他的投资。即便是英特尔升级都不用对技术硬件有任何的改变,只要重新买一块插进去,通过机柜上类似于PCIe Switch的控制件就可以灵活地分配资源,甚至说这种分配我们设计可以远程实现,在北京的办公室里可以把你新疆的数据中心或者是内蒙的数据中心里的某一个机柜里的内存从DDR3升级到DDR4、硬盘从原来的3T升级到4T,那些可更换的资源会变成集中性管理的东西,甚至我们在设计未来这样的一些想法。
所以还是聚焦在灵活性和成本的节省上。包括我们出的新一代的服务器,对温度适应性为什么可以达到45度,一个大规模数据中心,空调往上调两度,一年可能升几百万,这些设计都是为未来互联网的数据中心来做的考虑。
3、如何看待互联网企业中的白牌服务器与品牌服务器之争?
从白牌的竞争来说,在互联网的市场里面会呈现两极分化,国外像Facebook和Google这种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百万台计的数据中心,他们最终是跟ODM在合作,你说ODM算是白牌还是算什么呢?我觉得很难定义。以前我们认为的白牌是什么?从台湾的ODM厂商那拿一个盒子,找三大件CPU、硬盘谈采购量,往里一插再卖给客户,原来很多的白牌服务器厂商是这么干的,在中间没有任何的设计。未来这些人是原来所谓的白牌的服务器厂商,这些人在未来的模式下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
我前段时间去台湾见了很多ODM的厂商,他们给我看了很多的产品,他们必须要有非常强的系统设计的能力,才能满足那些互联网企业的高规格的设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某一家可能要求未来在我的数据中心里,所有1U的机架和2U的机架必须使用同一款品牌,这不是普通的白牌的服务器厂商能满足的需求,一个服务器的开发18个月,这就意味着要有非常抢得前瞻性和客户的技术交流的能力,很准确地把握他的客户需求。但我认为这一类的客户未来会非常需求。我不知道下一家会是谁,BAT大概就是这么几家可能具备应用这种模式的能力。再往下的互联网企业的厂商,我个人认为他们用白牌服务器的可能性也会变得很小,因为他要倾向于找一个技术和研发能力更强的人给他提供支撑。因为他可能自己本身对硬件标准的定义的水平没有那么高,前段时间我们在二线的门户类的网站,他们需要我们满足他们操作系统的需求,比如说资产管理和运维的需求。这些开发我觉得都不是普通的攒机商可以满足的事情。
即便是在未来两者分化的方向上来看,我们也觉得品牌的厂商或者是台湾的大厂商,或者是ODM厂商可能会分化这个市场,但白牌厂商我自己不是太看好。大概只有一些非常小的互联网公司,太不在意这些技术或者是刚起步阶段的才会用,它不会成为市场的主流。
其实到最后未来的数据中心的形态是什么呢?未来数据中心的形态是应用被隔离掉,软件应用呢部分和硬件的关联性被解耦了,我们只关心他中间Hypervisior那一层,分布式系统和虚拟化系统对硬件的需求,这些需求我们要尝试把它归类。所以现在比如说到腾讯我们跟他们谈需求的时候,就会归类,计算型接入型、存储型就会这样地归类应用,因为这样归类完了之后在上面架了虚拟化层之后,上面的应用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可用性的问题原来是靠我写多份数据来避免单点的故障,我要有性能就要做集群,因为我是分布式系统,我把集群做得很大,所以和底下关系已经不是很大了,我们只关注分类就可以了,我并不关心应用是什么。
4、中国互联网厂商采购服务器是否会采用ODM模式?
这是有了互联网企业之后才出现了一种模式,在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服务器厂商会做这种ODM的模式,有做OEM模式的,原来华为OEM过IBM的四路服务器,可是ODM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厂商曾经做过。其实这些超大型互联网企业他们自己对如何管理ODM也没有经验,谁有经验?我们有经验。因为跟我们打交道的是ODM厂商。
我跟一个ODM合作内部的行话是说是第五级的还是第六级的,我们用哪一级的合作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产品的规划。这些都是要有很多背后的市场和数据的分析和支撑才可能达成的。当然这几家一直在想这样做,我们一直在探讨,可是时机大家都认为不是特别成熟,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规模产生效益,另外是自己对硬件的理解和管理能力达得到达不到。即便有部门他们不是生产型企业,他们对如何管理物料和计划是没有相应的储备,除非他们看到里面利益足够大,对企业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才会有相应的人员。所以ODM对大家来说都是属于探讨的阶段。但是,我自己觉得两三年可能没准儿会有这种模式出现,以他们现在发展的速度。
5、联想通用性服务器未来如何规划?
IDC把数据中心分成了三个大类,第一是HyperScale,一个单个数据中心超过2000个节点但是单数据中心跑的应用不超过100个,这样的数据中心归结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也就是HS。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对横向扩展的能力,对整个功耗和密度的追求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有高密度的服务器,有整机柜的服务器提供给他们。这是我们规划的一个产品线,一个方向。
第二类就是Enterprise是100节点到2000节点的,但跑的应用数量是超过100到150个以上的,比如说联想自己的数据中心就是这样的,我的数据中心不超过2000个节点但我跑的应用是上千个,这是企业级的数据中心。企业级的数据中心我们看到的主要的变化是他们正在从传统数据中心向虚拟化和云的数据中心的模式在转变,所以也会出现要求使用单机能实现数据的分层,能把应用拆解得更细,能够用不同的应用需求来满足他的产品,这时候我们会引入一些原来在大规模数据中心里的技术。比如说现在注册的新一代的技术,比如说AnyFabric、AnyBay这样的技术可以最大规模的支持客户的灵活性和扩展。虽然达不到支持高密度,真正要使用机柜式服务器的数据中心,保有量应该在5000台以上才划算,在这之下我们尽量让它做到在单机里面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灵活性,最大化的可扩展性。所以这会出现像联想未来设计的通用类的服务器,会分成计算密集型的或者是存储密集型的处理器,我们在2U里放16个硬盘,在一个单机里面就可以实现数据分层,而不需要用大规模的应用来做相应的数据中心,这样思想的思路会指导我们进行通用型的服务器,核心的作用是在帮助企业级的数据中心转型。
在这之下还有SMB中小企业数据中心,我们可以叫单数据中心和单机房,这是在100个节点以下,单体应用是在10到几十个的规SMB这个市场我们看到在全球范围内年年是负增长,因为大量的公有云服务替代了他们自己购买硬件的需求,真正有价值的是在中间的企业级的数据中心的市场,我们设计的产品是帮助企业数据中心转型,由传统数据中心形态向互联网数据中心或者是云数据中心的形态上转。这时候差异在哪儿?超大规模需要更大的功耗,小一些的需要更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的需求,这是我们未来规划通用型服务器的主要的方向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