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我的”是BlogBus团队在运营BlogBus之后推出的社交产品,产品目标是通过沉淀用户的大量个人讯息,帮助用户找到能潜在成为朋友的人。
“我的”的开发时间超过两年,创始人横戈的投资人朋友曾经给出一个比较惊讶的评价:没想到你还敢做这类产品。原因是海外也有一些出发点和“我的”类似的产品(比如来自Google的团队出来做的Just.me),但是并没有像预期那样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但是“我的”和海外竞品不同,首先它是一款社交产品。
横戈这样概括它的创新点:
2009年由于与VC在发展理念上的不同,BlogBus将股份从VC手中赎回,之后开始酝酿新产品。感受到智能手机的兴起,2010年横戈还为团队每位成员发了一部谷歌的G2手机,希望将新产品转战到移动端。
后来他脑中渐渐有了雏形:年轻人遇到新鲜事就用手机发照片到人人网、豆瓣、新浪微博等平台上,但是同一张照片发到N个平台上,发布的过程相当于重复劳动;而这些平台聚集了用户的各种个人信息,可以用一种方便的手段去管理,甚至去进行更有价值的利用。
而且除了各类社交平台,个人信息的出处也应当包含淘宝、京东、大众点评以及豆瓣等涉及到个人消费、个人兴趣的平台,一旦将这些包罗万象的零散信息汇集起来,相当于勾勒出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兴趣和品味。
横戈说自己开始做“我的”的时间点和国外的几家同业公司差不多,在他对产品打磨的过程中,海外产品已经上线,却让他大跌眼镜:About.me只是一个可以管理个人页面的个人门户,而Just.me只是一款纯工具性产品,一句话评价:不好玩,对用户的吸引力不足。
横戈希望“我的”是一款社交产品。在用户的个人信息很充足的情况下,地理位置、兴趣点等结合起来,理论上能够交到与自己地理位置很近,而且生活爱好有很多重叠的好朋友。当然,这也需要很大的数据挖掘成分,用户的形象在这里越立体,越能够进行无限分类,例如同样是吃货,还可以以烘焙、川菜再进行细分与匹配。
由于是社交产品,就要做得更加好玩,产品的定位和架构搭建都比较有挑战,横戈说“不能只有工具性这一张皮,要有骨架和血肉”。
“我的”的初始用户来自通讯录和微博好友,App里面有一个有些像“老虎机”的“愿望机”,产品捕捉到用户自身的一些特征之后(当然用户也可以为自己打上比较细致的标签),通过愿望机寻找“好友的好友”,系统可以定向为70后、80后或者90后,不同的星座,不同的兴趣爱好等等,通过匹配完成社交推荐。
在工具性方面,“我的”一开始支持接入的几个API包括新浪微博、BlogBus、豆瓣和Facebook,用户通过“我的”来发布信息,类似于发布微博和朋友圈,同时可以考虑同步到以上的平台。“我的”还设置了日历,方便查看自己在哪天发布了怎样的信息。
横戈打算逐渐接入更多平台,包括大众点评、格瓦拉这类生活服务,但是他强调接口并不需要太多。实际上,能够反映用户个人兴趣的平台也并没有太多。
此外横戈对设计细节的要求很苛刻,以发图片为例,Instagram和Path上面只能发一张图,而微博和朋友圈中很多人都一连发出9张图,有凑数之嫌,反而内容有些泛滥。在此基础上,“我的”鼓励用户发1-4张图片,而且会根据用户发出的不同的图片数量来设定统一的版式。横戈带领的团队曾经为其他公司提供产品和设计的外包服务,“我的”在两年间也经历了内部7个版本的迭代,这是一个强调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团队。
“我的”近期在iOS与Android两大平台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