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 现的跨区域、跨省农机收割现象如今在河南省已经稀疏平常,“三夏”跨区机收发展到今天,组织化程度已经颇高,但是在“三夏”跨区机收的发展过程中,农民和机手信息不对称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现的情况往往是一个地方机器“扎堆”,机手没活干,而另一个地方却机器紧缺,麦子收不完。随着河南跨区机具投入的不断增加,这种情况又演变为,一旦发布了某地区机具短缺的信息,往往就有大批的收割机“闻风而至”,使一个地区短期内从机具短缺再次变成过剩。
如何掌握跨区机具的准确位置,科学合理地对机具进行调度和布局?许多农机管理部门从GPS定位系统上看到了曙光。然而,以方便调度管理为 发点,为收割机安装GPS定位装置,并不易被农民所接受,其推广过程也并不十分顺利。河南省2012年推 的GPS网络平台,则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指挥、调度、管理、服务,提供综合的跨区农机服务。
通过这一平台的建设,在河南省农机局跨区作业信息指挥中心,5000台收割机的位置密密麻麻地显示在中心办公室的一块巨型屏幕上。通过各种操作,可以准确获知收割机的基本信息、机手联系方式、已作业面积、历史运动轨迹等信息。
但“只是通过GPS终端来对机手的信息进行收集和管理,这个功能有些太简单了。”河南GPS网络平台的主要发起者、河南省农机局副巡视员李明枝认为,最重要是“通过GPS终端、手机和网络平台,建立政府、农民和机手的信息化沟通渠道”,并通过合理的调度和业务分配,更加合理的利用跨区域农机设备。
除此以外,平台还能为机手提供收割机加油、维修服务方面的便利:河南省所有加油站和农机维修网点的信息都将被纳入该平台,农机手只需要按动相应的按钮,距离收割机最近的几个加油站和维修点的信息就会自动发送到机手的手机上。
不过,该平台最大的一个亮点还是作业信息对接系统。据介绍,平台将以授权的形式,使县级以上的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能够在平台上发布相关的作业信息,并进行信息对接。“我们会给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队的带头人发放一部智能手机,通过这个手机,他们就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作业队的相关信息,比如机器数量、作业能力、作业价格等,而县级以上农机部门则可以发布作业需求信息。”李明枝说,“最重要的是,他们将采 网上签约的方式,进行信息对接。双方作业需求比较符合,在联系后可以在网上进行签约。签约后,该信息将会自动清除。这就有效地避免了机手看见网上信息盲目‘扎堆’的情况。”
但是,“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涉及的跨区农机设备、机手、收割地域十分庞大和广泛,正如 章开头所述,2012年河南省参加跨区作业的农机就达32.5万台,跨区作业农机收到的订单作业土地超过2000万亩,整个跨区作业涉及到河南省内数十万人,这也就意味着有数十万个GPS终端需要管理,数十万台设备和机手需要调配,要想为这样庞大规模的一个调度平台提供IT基础设施的支撑,其稳定性、可扩展性及I/O吞吐量,都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0万台农机同时在线:IT基础设施需要高水平
按照河南省农机局的设想,建成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建成后将会把分布在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机GPS信息统一到数据中心进行管理,目前规划中的主要应用有: OA系统应用,Web系统应用和GPS系统应用,其中,GPS系统数据库和Web系统数据库是最为核心的,与跨区作业农机最紧密相连的核心系统。
在计划中,河南省农机局在每一台农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上安装有类似于SIM卡的芯片GPS定位设备,该设备每隔1分钟会向GPS应用服务器传送1~1.5Kb的GPS信息更新——在每年的7~8月份的业务高峰期,据河南省农机局预估,届时会有最多200,000台物理农机设备同时在线。
作为该平台的核心,GPS系统承载了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最重要的业务功能,这也让河南省农机局为GPS系统的IT基础设施平台选择绞尽脑汁,并进行了一系列精细化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