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BAT都是个伪命题,三者之间并非纯粹的战略竞争关系,而是交织了商业利益争夺和战略格局争夺的混合型产物。但在商业利益上的冲突,与战略往往没有关系。例如淘宝屏蔽百度搜索,不过是利益的争夺,并不能证明两者在战略上能构成直接竞争关系。而淘宝屏蔽微信,是战略级别的,只是更像战略防御行为。这一点在PC时代不甚明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则可让人更清晰地看到真相。
PC时代的应用场景是高度集中化的,百度作为流量入口,具备高效分发的能力,阿里巴巴作为商品交易平台,在电商方面无人能敌,腾讯作为用户入口,具备提供增值服务和其他各种服务的能力。因此BAT三者的商业内核分别是,百度卖流量,阿里巴巴买来流量卖广告,腾讯从内生流量中提供增值服务。
到了移动时代,应用场景分散了,已不存在一个具备集中高效分发能力的场景入口。有人觉得微信是入口,但微信的沟通平台过于强大,用户认知根深蒂固,要从这个沟通平台中延伸出应用场景并不容易,因此微信只好耗费巨资制造场景,如嘀嘀打车砸巨资补贴、收购大众点评等。阿里巴巴的支付宝钱包,则更是高度依赖场景变现的基础工具,购买商品支付时激发钱包跳出来,但用户的主动打开行为则比例不高,因为应用场景不够,在移动时代已是其天然缺陷。而百度在应用场景方面是不缺的,只是缺少一个基础支付工具,但相比制造应用场景,从技术手段来解决支付的基础问题,似乎难度小得多。
阿里巴巴
阿里方面,虽然支付宝钱包因PC支付宝用户的不断迁移,显得相当强大,但阿里巴巴缺乏移动应用场景。实体和虚拟商品的销售,只是移动互联网众多应用场景中的一小块。阿里在未来若想活命,要做两件事,一是把PC端的用户和商户赶到移动端,二是开辟移动生活服务这个更广阔的市场,制造更多无线应用场景。
遗憾的是,这两个任务阿里目前一个也没有完成,进展不顺。商品购买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需要大趋势配合,强行轰上去是没用的,而移动生活服务,从38节手机淘宝的促销可以看到,效果不明显。这个市场也是需要培养的,也许是个漫长的过程,着急也没有用。阿里若能从实体商品电商转向生活服务电商,移动端的应用场景才能多起来,但这个任务很难,并非其自身是否努力所决定的,更多时候还要看天时。
腾讯
腾讯方面,微信支付发展迅速,让阿里紧张,但腾讯还差一步才能让阿里崩溃,这一步看上去容易,其实很难。腾讯总体而言仍是个封闭的体系,基于社交关系发展出来的商业模式,其应用场景也是有所欠缺的。微信虽然不同于QQ,但逻辑上一脉相承,用户在微信和QQ上的强需求仍是沟通、社交、游戏、增值服务,与购物有关的需求是次级需求。腾讯开发出更多的应用场景,让用户习惯,才真是阿里的灭顶之灾,目前这个状况,威胁阿里电商地位还只是美好愿望。
过去QQ上不乏用宝贵的弹窗资源推广QQ网购和商城,但能有多少产出值得怀疑,相信这也是腾讯放弃电商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的微信正如一座设施齐全的大型市场,招商却成了问题,腾讯也试图基于此优势不断制造应用场景,可成本较高,有些应用场景的的制造并不自然,甚至违背人性。红包只是一时热闹,打车只靠补贴,从玩乐到用户消费行为这一段路,转化率比较低。不过,由于微信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用户粘度,其发展潜力在目前来看仍然是BAT中最大的。
百度
百度方面,应用场景没问题,应该是BAT三家中最完备的一家,不过百度的移动端应用场景,与PC端完全相反,是碎片化的。百度14款用户过亿产品,只有手机百度和地图是两个最大的入口,移动视频和app分发也很强,尚没有发展到前两者的体量。其他如糯米团购,旅游中间页等业务,使得百度的经济结构较为完整,具备相当大的移动业务潜力。
可百度的问题在于支付,腾讯那边是盖好房子了,等商家来做生意,等用户来消费。百度这边是不缺乏需要消费的用户,也不缺乏想做买卖的商家,但没有盖好房子。支付的更基础建筑,就是账户体系。这两年百度也在建设统一的账户体系方面想了不少办法,目的就是为了给那些丰富的应用场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从技术上来说,构建支付这种基础设施的难度要比构建应用场景小多了,有了应用场景,移动支付可以水到渠成。
结论
综上所述,在移动时代BAT三家的各自特点是,百度有应用场景,但缺乏基础设施;阿里缺应用场景,狭义的基础设施完备;腾讯也缺应用场景,广义的基础设施完备。说到基础设施的狭义与广义,阿里的业务是垂直的,仅限于实体和虚拟商品电商,日后能不能跳出去还两说着;而微信的业务从一开始就是广义的,有无限可能,电商和生活服务都是其日后可以往下做的业务,且没有包袱。
那么,这三家谁会最先从BAT中消失呢?必然是阿里巴巴。这个问题,只要仔细想一下就能很明白了。人们会天天登录微信,较高频次地使用移动搜索等,有几个会天天去淘宝上买东西,或进行支付。购物和支付原本就是次级需求,并非不可替代,可微信和移动搜索这类业务,在使用频次上要远高于任何购物和支付,可替代性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