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凌艳
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近年来“用药指南”、“家庭医生”等手机软件悄然兴起。《生命时报》联合搜狐网进行一项调查显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53.64%的人视疾病情况而定,只有3.84%的人从来不会。综合来看,超过90%的人通过网络了解病情。专家表示,移动医疗市场缺乏有关部门监管,患者盲目依赖手机看病软件极易误诊,还会面临维权困境。
移动医疗方兴未艾
移动医疗领域是互联网下一座亟待开掘的“金矿”。《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23.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5.8%。预计2017年这一数字会达到125.3亿元。于此同时,移动医疗APP数量也同步爆发式增长。
目前我国移动医疗APP达2000多款,主要分为5种:医药产品电商应用,如提供药品介绍和购药服务的“掌上药店”;满足专业人士查询医学资料的应用,如“杏树林”;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如“春雨掌上医生”;实现预约挂号服务应用,如“医生助手”;细分功能产品,如针对女性心理特征的“西柚经期助手”等。移动医疗APP,一般在安卓或苹果等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使用。用户下载安装相关软件,既可在线进行医疗咨询问诊,也可利用软件里常识进行健康保健。
春雨天下公司是较早进入移动医疗领域企业。2011年年底,春雨天下旗下产品春雨掌上医生App正式上线。几个月后,公司获得蓝驰创投的300万美元融资,第二轮融资高达700万美元。目前,春雨掌上医生APP拥有1500万激活用户。相对于春雨掌上医生,2013年4月上线的女性健康管理的女生助手型APP美柚则后来居上。据易观女性工具APP数据显示:不到一年时间,美柚用户已超过3000万,在App Store健康健美类榜单中稳居第第一。今年1月份,女性健康APP美柚与大姨吗率先推出社交功能,开发从垂直电商、购物分享到经期记录管理、育儿及亲子教育等一系列女性市场。
移动医疗是把双刃剑
我国“上大下小”的医疗资源配置与“下大上小”的医疗需求使医患关系紧张。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病人排队3个钟头,看病3分钟,医患关系怎么可能改善? 增加医院,医疗成本随之水涨船高。增加医生数量,知名医生永远患者云集。移动医疗通过移动互联网方式将现有资源最大化,让更多人能享受到医疗服务。在 “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语境下,移动医疗足不出户在网上看病,确实省时省事又省钱。
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模式,未来将改变人民传统监测、保健、看病的医疗方式。目前,国内对个人健康监测一般以年度体检方式进行。体检时间跨度大,体检机构年年换,个人每天健康数据更无法及时跟踪。21CN网报道,一组权威机构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39座超级大城市(人口在400万以上)市民,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仅15%,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却占65%左右。这些担任家庭与事业中坚力量的人群,工作繁忙很少能抽出时间经常到医疗机构做健康检查。移动医疗却能快捷方便为他们进行个人咨询和问诊,实现提前预警、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不过,移动医疗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疾病具有复杂性。病人个体差异明显,同样的疾病和药品,在不同人身上治疗效果却不一样。仅凭患者几句网上咨询就下诊断,太不靠谱。另一方面,手机软件看病基本属于“隔空猜物”。医疗诊断需要医生“望、闻、问、切”并以专业仪器辅助。手机应用类医疗软件让患者了解疾病预防方法,普及医疗常识或许效果显著。但把手机软件当成“治病神器”,而拒绝却正规医院诊治未免对生命健康太不负责任。
“软件医生”亟需加强监管
近几年,手机看病软件如雨后春笋涌出,但是国家监管和法律规范仍处于空白。为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同时为广大患者争取最大医疗资源,对手机看病等新兴移动医疗不能简单叫停。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搭建合法权威的移动医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