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为什么有评论说,互联网金融是个苦差。因为余额宝的推出看起来顺风顺水,但背后凝聚了相当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客户使用习惯的培养。先抛开技术层面的积累不说,光在客户使用习惯培养这件事情上,阿里花费了差不多10年,沉淀了海量的客户,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好不容易推出了一个合适的产品,总量看起来还不错,但跟银行的客户规模和利润规模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但可以肯定的是,屌丝理财肯定会有大未来。类似的案例在国外的市场上已经相当丰富,只要用户总量上去了,单个客户的利润虽然低了点,但总体来看还是有利可图的。国内的银行由于分业经营的管制与利率市场化进度的迟缓,靠现在手头上的客户就可以过得比较舒服了,完全没有去争取屌丝客户、发展屌丝理财的动力。
更有甚者,有些人嘲笑部分余额宝客户把自己每天的收益金额贴到网上与网友分享的行为,说这种搞法太小市民、太屌丝了,支付宝也就是抓住了人们喜欢贪小便宜、喜欢在网上晒东西的弱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反问下,这种对于人性弱点的揣摩可不可以理解为对于客户特性的深入了解呢?让客户知道自己每天究竟赚了多少钱,究竟是值得嘲笑的事情,还是客户本来就应得的权利?
不过,话说回来,屌丝理财模式肯定需要更精细的管理运营,以及最为重要的:对于整个业务运营思路的重新定位。要用互联网的思路来做金融,不要用金融的框架来限定互联网;要用互联网的逻辑来看待银行的优势,不要用传统金融业的逻辑来认定银行的资本。这种思路和定位是银行最欠缺的。
从几家银行目前在电商领域的动作就可以看出,银行还是在用自己的一套思路来“插入”互联网,以为自己在传统金融领域的诸多优势同样可以延伸到互联网这个全新的生态系统中来,但实际上效果怎样呢?
以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城”为例,或许建行的支持可以让它一直活下去,但很难帮助它进入行业的前五名。而整个电商行业已经进入洗牌重整期,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大型电商不会超过4家。
“入口”的重要性
在余额宝推出之后,华夏基金零售业务总监赵新宇公开表示,未来淘宝、百度、腾讯这些占据了网络大部分入口的互联网公司,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很可能就是网络上的“工农中建”。这话转换成银行业人士比较能理解的术语就是:以后代销基金直接找网上最主流的几个网站就行。总而言之,银行又被脱媒了。
肯定有银行业人士会说,我们银行有自己的网银、商城、手机客户端、平板客户端,并没有落后于互联网大潮。这里需要理清的是:推出客户端并不等于占据了“入口”。
调查数据表明,网民平均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接近3个小时,但每个月花在网银上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这是什么意思?银行的这些服务只是一个简单的互联网工具,而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入口”。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银行推出的各种互联网端口都处于所谓“会所制”的阶段,只有成为银行的客户,才能享受银行的服务,不符合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其次,银行在整个网络生态链、网购产业链中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沦为比较次要的工具。从而导致银行虽然推出了相当丰富的网银产品和功能,但使用的人不多。
互联网金融肯定是日后金融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且在这个趋势中,网络入口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腾讯为什么要高调发布建设自己的金融平台?光它一家就占据了多少流量?何况,在互联网金融尚未成熟的现在,移动互联网也已经浮出水面、占据主流了:从腾讯、百度的流量来看,PC已经呈下滑的颓势,手机的很多应用都比PC更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能做些什么?做几个APP就够了吗?
真正流畅的客户体验
在余额宝推出之后,建行很快发布了专门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非常值得玩味:“余额宝的推出,对商业银行的最大启示应当是,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切实换位思考,从客户的角度创新产品、优化流程,提升服务,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