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新征
那么,写了这么长,我还是要回到那个让我困惑的问题,“当我们讨论自媒体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呢?”
自媒体话题的讨论或者说这个讨论被重视的时间好像是从微信公众账号开始的,2012年秋,微信提供了公众账号服务,用户可以申请一个账号,供其他用户订阅,当其他用户订阅后,可以对其定期推送内容。
和微博相比,它对作者吸引主要在于1、内容的到达率,微信是推送,而微博是用户刷新Feed流,如果关注的人太多,如果你发内容的时候用户不在微博,可能会漏掉,2、因为微信巨大的用户量,以及基于通信需求的高打开率,它提供了微博以外的阅读人群,3、它把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做了隔离,微博则是私人内容与媒体内容混在一起,在很多时候这两个身份是不应该重合的。
设计非常精巧,但它仍然是一种比微博落后的媒体形态,1、它重新回到了一对多的广播式结构,但读者之间很难互动(在提供微社区后,这个问题稍稍得到解决),这导致了另外一个很严重的问题,2、作者可以免于被批评,错误很难被纠正,在传统媒体尚有编辑可以起到把关人的作用,而此时则完全没有纠正机制,很容易形成偏见螺旋陷阱(粗话版就是:微博上犯傻逼会有人骂,微信里犯傻逼,会被其他同类傻逼吹捧,然后大家越来越傻逼地以为自己越来越牛逼……) 3、它很难被再次传播,所以微博上漫山遍野的微信推广文案(在朋友圈发展起来后,这个问题也稍稍得到解决)。
本质上看来,微信公众平台(仅指订阅号)更像是传统博客的移动端解决方案,一个基于超高访问入口平台之上的移动端RSS阅读器,或者说——嗯——让博客在移动端重生了。在传统博客时代,你可以通过一个RSS阅读器(比如GoogleReader)来订阅你喜爱的博客,博客作者需要到处去推销自己的博客地址,这个和微信公众订阅号并无不同,只不过它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你需要在浏览器上主动输入Google Reader,一个人能一星期访问一次Reader就算是高频用户了,而基于通信的微信,活跃人数极高加上用户使用手机时间的碎片化,占据了这个入口的Reader,只要用户给一点点时间给它,它给作者们带来的访问量就远超过GoogleReader所消耗的用户时间了。
根据腾讯财报,微信有约200万公众账号(包含企业公众服务账号在内),粗算一下,每天产生数十万条内容,确实是微博之外的另一个超级内容平台,对微博来说,要命的不是这些内容的多少,而是这些内容可能与微博上发的内容重合度越来越低了,用户开始在不同的平台上发布不同的内容,消费者开始在不同平台阅读不同的内容。
如果需要一个武断的定义的话,博客(包括播客)是所有自媒体的原型,微博从上产与传播模式上进行了升级,而微信公众订阅号则是博客的移动版(生产仍然基于PC,但消费彻底移动化了)。
但是讨论的内容不光是这些,更多的是自媒体人如何获得收入,我耳边听到更多的故事是他们是如何赚钱的,这些自媒体人如何结成联盟,如何获得了投资,这些在微博引起的转发和讨论要远远超过公众号内容的讨论。
嗯,我写到现在才发现,原来当我们的讨论自媒体的时候,我们讨论的是自媒体作者的收入问题,那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
在传统媒体时代,作者采访写作,编辑支付报酬给作者,同时向读者收钱。
再往后,作者采访写作,编辑支付报酬给作者,同时不向读者收钱,以争取更多的读者,继而以这些读者的注意力来向广告商售卖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