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车上,有一个Uber 专门配置的iPhone 手机,提供车内的wifi 热点便于用户连接互联网。每个座位上都准备了矿泉水,如果乘客饮用了,下一个行程之前司机会从后备箱里补上。如果遇上下雨天,这位司机还会为乘客撑伞,送到有遮挡的地方为止。有人曾分析Uber 被评为全球十大最佳营销品牌的原因在于它“给用户一个能在朋友面前自夸的产品体验”。从这个角度看来,它在中国很可能会有极佳的市场前景。
仁者无敌
因此,在Davis 看来,Uber 的定位与公共交通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近期热门的打车软件大战话题,他也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洲际酒店不会关心经济型酒店今天做了些什么。”在他看来,硬件价格是出租车的5 倍,而软性服务接近私家专车的Uber 业务,完全是一个新的门类,不会被其他市场的扰动波及。事实上,进入中国市场至今,Uber 的客户还是集中在在华外籍人士这个群体。因为Uber 的内置语言与手机的设定是一样的,所以外籍人士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叫车。再加上Uber 本身在海外的影响力,得到老外们的青睐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们不是对其他行业的侵蚀,而是很好的补充。”Davis 表示。
另一方面,不同于打车软件对出租公司电调系统的冲击,Uber 与上游的供应商租赁公司存在较多的共同利益。Uber 在最初阶段使用了自己购买的汽车,但在扩张期间,所采用的战略则完全变成了是利用闲散的资源,让乘客和车辆分别在Uber 的平台上注册。
在上海,Davis 拜访过一家租赁车公司,老板自豪地向他展示规模巨大的车队,在一个停车场上,停着至少500 辆GL8、宝马、奥迪A6、别克君越和凯迪拉克。“这些车不该停在这里,它们应该在路上跑,为你挣钱。”Davis 这样对老板说。让他颇感惊讶的是,国内有些租赁公司用白板来管理司机的出车。在白板上,写着司机的名字和每个时间段的出车任务,而大多地方都是空着的。
“这样的传统方式大家用了几十年。”Davis 指出。因为传统的租赁主要依靠用户打电话预约车辆,非常低效。因此出一趟车的成本很高,活连不起来。Uber的接入可以把这些车辆闲置的时间都调动起来,因此,虽然Uber 提供的方案颠覆了租赁公司们多年的经验,但只要让他们看到效果,谈判就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事实上你很难想象有些高档酒店也很欢迎我们。”Davis 如是说。高档酒店有自己的豪华轿车出租业务,往往价格不菲。但是实际上,许多酒店宁可放弃这部分的收益,而希望通过Uber 给客户提供更好的叫车服务。“很多时候看似有冲突的双方,只要多沟通,还是有谈得拢的点。”
如果说打车软件在彼此的竞争和与交管部门、出租车公司的碰撞博弈中显得多少有些焦头烂额,那么Uber 入华呈现出的姿态则显得格外优雅。“你在全球也很难看到我们打广告,我们希望用一些聪明的方法来做推广。”Uber 有一段时间也给出了100 元点数的促销活动,但很快就降到了50。“供需的平衡是很微妙的。我们不希望用户量出现激增,从而影响体验。”Davis 如是说。
双面Uber
其实,Uber 在中国市场的从容,是建立在它曾经海外市场搏杀中积攒起的经验和品牌力量之上的。嘀嘀与快的们目前正在经历的这些磨难,在Uber 身上也曾经上演。在美国,市政府曾经被出租车运营商告上法庭,理由是“允许未受监管的公司进入市场,让价值百万美元的出租车运营许可证贬值”。今年1 月,在巴黎,出租车司机们针对Uber 的抗议活动导致城市交通陷入瘫痪。虽然在中国的形态显得很温和,但Uber 这一产品在海外的确向传统行业露出了尖利的獠牙,也挑战着政府监管的底线。另一方面,相比在中国市场独孤求败,Uber 在美国曾经遭到Sidecar、Lyft 等公司的竞争。Uber 被指责曾经使用大规模订车然后取消订单的方式干扰竞争对手Gett,与当年中国数千小卖家联合攻击淘宝商城的手段如出一辙。Gett 还指责Uber 赤裸裸地挖自己的墙脚,试图以高薪诱惑司机跳槽倒戈。与此相比,嘀嘀与快的的补贴大战似乎显得更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