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资讯 >> 正文
匿名社交 未来怎么走?
发表时间:2014年6月17日 14:28 来源:新科技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匿名社交火了,成为互联网领域又一现象级的产品类别,始作俑者Secret的成功融资更是让国内开发者们趋之若鹜。但由于这一社交类型天然属性带来的争议,使得这一新兴社交市场“未战先乱“。看了无数关于匿名社交的评论,其实从业者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而观察者们也都非常的谨慎,没有人敢断言这类产品的明确未来,话题讨论到最后甚至都会落脚到”人性本恶还是本善?“的哲学层面。

乱象下的产品定位

前一段时间,王小川曾经解读过互联网的核心,即所谓“连接“。以BAT为例,百度,专注连接人与信息;阿里,专注连接人与商品;腾讯,专注连接人与人。在强调关系链的互联网领域,匿名社交就显得有点尴尬,它连接的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许目前国内在做匿名社交的,大大小小的团队们都很少有能回答并理清脉络的。不过,通过目前市场上一些匿名社交类APP的产品尝试,就会看出从业者们,其实也在做着努力的探索。

比如老大Secret最新推出Secret Dens功能,即发布出来的消息只在其所在的公司或校园内分享的功能。换言之,这些“秘密”将只能成为某一公司或学校内部的“秘密”,绝对不会传到外面。比这先行一步推出圈层类别的是国内新上线的匿名社交产品“乌鸦“,不同于Secret Dens需要用公司邮箱或大学邮箱来验证,在登录之前直接让用户自主选择学生或职场人士的身份,进而进入到自己所在的学校或公司等让匿名交流更贴合用户日常生活场景的小圈子。当Secret左手维权将无秘等国内app下架的同时,右手也最快速的学习着国内的产品创新,谁抄谁?谁也说不清。

而另有如“悄悄”,则在基于LBS上发力,用定位信息来释放用户的猎奇心理。总之,在细分市场上,大家逐渐开始走差异化路线,由Secret最开始树立的匿名社交法则正在被不断翻新。也许匿名社交市场Secret已经抢占先机,但是,许朝军的一句话不无道理:“我们比他更懂中国。”悉数中国互联网历史,舶来品总是在繁花似锦后黯然立场,不是产品不好,中国市场最后的赢家还是国内的团队。

匿名社交领域里圈层概念的逐渐树立,让其逐渐摆脱“弱连接“的帽子,从商业化角度,思路确实是逐渐明晰的。但是,“匿名社交究竟在连接什么?”,匿名社交的未来,究竟会怎样?现在每一个投身到匿名社交之中的创业者,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或许可以展望美好未来,但是谁也不能清晰的描绘出蓝图并准确施工。

刚需决定未来?

整个行业现在对匿名社交的论调,已经基本上快和房地产市场同步了,唱衰者认为这又是一个概念化包装的短期产物,而乐观者则认为通过不受身份牵绊去释放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是在当前高压力社会环境下人性底层的刚性需求。而刚性需求,将会长期存在。

这种所谓“刚需论”看起来似乎更理性一些,但真的站得住脚吗?稍微上点年纪的人,应该听说过一本叫《少女之心》的手抄本,这本堪称中国70年代性启蒙的“圣经”就曾以私下传阅的方式火遍了整个中国,着实让饱受文革时代思想束缚的少男少女们暗地里high了一把。这个情况,跟现在的匿名社交状态着实相似?来自人性最原始的刚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用“别问我是谁,我叫红领巾!“的方式迅速扩散开来。

虽然形式相似,但是匿名社交与《少女之心》还是有本质的不同,我们不知道《少女之心》作者的初衷,可能只是文艺青年一时技痒的神来之笔,但是匿名社交,作为承载着商业化目的互联网产品,它有着非常明确的现实目标,当其不能成长为如BAT一般有明确的盈利模式的时候,它存在的价值将会在哪里?简单的刚需,是不能够足以支撑一个行业的前进动力的。诚如前文所说,当下各家匿名社交开发者都在不断地寻求细分市场的新玩法,当逐渐将匿名社交所带来的天生争议性降到最低,通过内容过滤和引导逐渐将其变为更具积极意义的产品时,匿名社交的“春天”才会真正的到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