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腾讯对旗下的微视寄予厚望不同(当然还是比不上微信),新浪对秒拍的态度还是有所游移,在使用时甚至还必须连入第三方应用,当然这也可能与这款软件只是新浪投资的一个科技公司运营的有关。不得不说一句,虽然新浪微博名声煊赫,但是秒拍的知名度实在一般。
基于新浪以及新浪微博向来的媒体属性,他们对于秒拍也没有社区属性方面的期待。其逻辑在于,如果用户不能频繁生产出高质量的UGC,短视频分享就不得不去强化媒体属性,主攻突发事件分享和宣传类信息分享,最终变成商业化的工具。
更值得注意的是,秒拍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新浪微博,但是微博在社交圈属于弱关系,并不是很契合草根用户的选择,反倒更类似于大V的分享平台。
至于美拍,则是其中较为特别的一个。背靠“专注PS二十年”的美图秀秀,美拍对于将女性打造成明星范儿无疑得心应手。它也直白地告诉用户:“美拍将剪辑,滤镜,水印,音乐,高清画质这五大要素融合成MV特效,普通视频一秒就能变身精美MV。”
在某种程度上,美拍这种调动用户的主动性的效果更佳,但这也传递出:“美”和“拍”最重要,内容不重要。不过,单纯依赖女性用户,单纯以滤镜、特效为卖点,其发展方向可能更倾向于工具盒的视频处理软件,而非视频社交软件,未来或许会在差异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个性定位之拍酷样本
与以上这些已有资源积累,正在高举高打的APP应用不同,还有一些草根出身的短视频应用,以更为现实和接地气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切入口。
与以上三款短视频APP应用不同的是,开迅科技旗下的拍酷,以年龄段为界限对用户进行了细分,产品主要针对90后个性化的年轻群体,定位为“个性大咖的疯演舞台”。
作为短视频应用的重度消费人群,90后的性格存在着更多张扬的特征,也更乐于社交和分享。但他们的分享平台往往会回避主流、大杂烩式的平台,而是寻找更小众、个性化的平台,这也是拍酷能在这个细分领域悄然做大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拍酷还在拍摄时长上进行了差异化竞争,与其他应用大多只有8秒、10秒的时长不同,拍酷最长可以达到30秒,为个性化的年轻人展现自我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这种在玩法上的微创新,实际上对于吸引用户非常有效。
如果与美拍进行对比,拍酷在内容生成和活跃度方面存在优势,两者在社区属性和工具属性方面各有千秋。例如,拍酷虽然号称拥有“风靡好莱坞的拍摄模式”,但在“美颜鼻祖”美拍面前还是稍逊一筹。不过,由于发展路径和针对群体都不同,两者之间产生正面竞争的可能性还很小,反倒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实际上,如果将目光放到短视频APP应用的整体来看,他们的模式也不外乎上述几种。随着更多的用户(尤其是年轻人)形成拍摄分享的习惯,市场爆发期也将来临。不过,这场肇始于2013年的创新,无论在拍摄优化方面,还是在社交分享方面,各家都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也导致了现在不温不火的局面。
但显然这只是一个必经阶段,当前,各家APP都在试图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建构起一个从拍摄、创意、分享到互动的生态平台体系,进而使之能够从现象级产品跻身为流量入口级产品。不过,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越来越多的案例已经表明,大佬们在打造下一个平台方面并没有特殊的优势——当然,他们有的是钱,可以进行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