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我携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招聘项目——人人猎头在北京请教小米董事长雷军先生:怎么能够‘玩’的high?雷反问了我三个问题:怎么用更少的人做事?怎么“疯狂”?怎么“忘记”赚钱?如是三问,曾令我辗转反侧,至今思来,其实不过只是关于一个问题:你的互联网思维是什么?
半年百亿销售,绝超诺基亚的估值,小米3的发布会之后,雷军尽揽头条新闻,至于暴露小米成功秘密的文章更是长篇累牍。秘诀通常是要分为几条几条的,它们大致如此:
1、将消费痛点放大,激发消费者解决痛点的需求。2、消费意见社区化,实时捕获消费者的需求,让消费者参与创造。3、制造可以供消费者谈论的故事,进入公共传播议题。4、抓住族群,制造粉丝效应,扩展粉丝经济。5、专注精品战略,制造稀缺效应。6、互联网是体验经济和服务经济。
貌似说的全对,只是不够简单。中国有句古话: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小米方法背后的思维逻辑,显然更值得我们探究。何谓互联网思维?雷军的互联网思维又是怎样?为何互联网思维能助小米科技在三年间快速崛起?
关于互联网思维,并不乏标准答案: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心理与行为导向、品牌优先先入为主、杀手应用深度体验、种子用户黏度形成、口碑相传直到雪崩、开放创新产业协同。
其实还有更为晦涩的原始定义: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由众多点相互连接起来的,非平面、立体化的,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它类似于人的大脑神经和血管组织的一种思维结构。
比如传统的写作和解读,常采用线性顺序。由于受稿纸和书本有限空间的影响,人们必须按一定的时空和逻辑顺序,来书写或解读某种信息。
而电脑写作和解读,信息载体几乎没有空间限制,完全可以突破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自由翱翔于思维的广阔天地,进行随意的跳跃和生发。它可以在文本的任何一个节点上,增加和补充新的思想内容,删除不合主题的冗余材料,不同的部分可以任意调换先后次序,进行自由组合。
因此思维不再被强制地运行在一个线性维面上,而是允许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中穿梭往来。
还是需要回到小米。很多人提及小米的故事始于2009年11月某个晚上雷军与刘芹之间那个十二个小时的电话,晚九时至次日九时。我却以为故事真正的开始是雷军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谈道的,“原来我们准备叫大米,后来刘芹说不能高大全,就变成小米了。”
从大米到小米,雷军的用互联网思维玩手机就从融资开始。
如众所知,过去三年,小米保持着每年完成一次融资的节奏,前三轮融资的估值,每次都是上一轮的4倍;而最新一次,则是上一轮的2.5倍。
2010年底,小米公司的A轮融资是最值得探究的一次,其A、B轮投资人童士豪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过当时有过重度纠结,为什么一家还没有见到产品的手机公司就值2.5亿美金?一切仅仅还是些idea和图纸?但是雷军坚持这个估值,甚至和他的伙伴们自掏腰包超过千万美金作为首轮融资的一部分以证明首轮估值的合理性。
我揣摩雷军的心思也简单:用高估值来突显企业价值,引发蝴蝶效应式传播,用资本的杠杆来撬动行业传统供应商壁垒。这是小米的互联网思维之始。
从那开始,小米一发不可收拾,用一个夸张的说法:小米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流淌着互联网思维。定向定点挖人,组建梦幻团队,建立米粉社区,推崇市梦率一词(市梦率是主要是高科技网络股的市盈率如梦幻一般,离奇的高),营造手机的互联网品牌,网络预售,饥饿式营销,借用现成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创了全新的手机销售渠道(凡客&京东商城),产品设计全球众包…与很多“前辈”只是简单的把手机拿到互联网去卖不同,雷军的确做到了用互联网的思维玩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