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我们是程序员拍卖,我们要为年轻人做高端招聘了。
在北三环的一家咖啡厅初次见到贾智凡的时候,北京正是零下5度的下雪天,还有碎冰结在地上。他从15度的上海过来,穿的不多,一脸南方男生的清秀和腼腆。
糅合了这一代80后90初创业者的特质,89年的贾智凡笃定又充满了不稳定性。刚一落座,他开玩笑说,“我以为会很冷,还准备等飞机降落后去优衣库采购,后来感受了一下,还行。”
不受温度影响的,除了贾智凡,还有他创建的100offer。但凡笔者跟身边的人提起100offer,收到的大多数回应是瞪圆眼睛问100offer是做什么的;如果再进一步解释,
“就是那个做程序员拍卖的。”
多数人会报以知晓的态度回应,“唔,那家啊”。
“第一次,我比面试者还紧张”
贾智凡说,刚开始,他以在这个领域的知名度为豪。
100offer刚刚创立的时候,两手空空。2014年7月冷启动第一期,凑足了6个程序员拍卖,第一个面试邀请来自大黄蜂。
本来应该为求职者免费叫Uber接送面试,为了增强代入感,贾智凡为这位面试者叫了一辆大黄蜂,还陪同送到公司,在门口等候,一直到面试结束。
等待间歇,坐在财富时代大厦的楼上,看着行色匆匆的上海,贾智凡的心情很复杂。“面试会通过吗?会成为我们的第一个成功入职的用户吗?”紧张、兴奋、期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一时间全都涌进他的脑海。
后来回想起来,这位面试者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入职大黄蜂,大黄蜂也在补贴大战中被快的收入麾下,然而100offer并没有随着这股浪潮消沉下去。
在尝试了种种推广办法之后,贾智凡和团队发现了程序员这个有明显特点的“互联网人种”:
“他们占互联网从业者的60%以上,大部分人的性格有明显的相似点;程序员对一家互联网公司意义重大,但是招到合适的人仍旧很难;与公关、设计相比,程序员的工作效果更好量化和评估。”
就这样,找到了程序员的切入点,在程序员聚集的论坛、网站做了一批专注的推广,吸引了不少人进来。随后逐渐在程序员的圈子里开始传播,拍卖从50人、到100人再到500人,从每月一期到每月两期再到每月四期,一路欣欣向荣。
今年9月,100offer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彼时距离成立100offer只有14个月。
“要做高端人才招聘,发现转变认知很难”
程序员圈子的认知逐渐饱和,商业模式也得到验证,100offer的团队们开始琢磨开放互联网全品类招聘的事情,毕竟招聘还是低频的需求。
这个过程,媒体通常喜欢用“转型”,不过团队创始人之一老范一听到就坚决否认,“不行,转型像是说我们做程序员做不下去,改做别的了。”
后来贾智凡想想,“升级“、“拓展”、“进军”听起来都像是斗志满满的动词,适合100offer的这次转变。
从“程序员拍卖”到“高端招聘平台”,100offer的定位虽然变了,但模式本身更加包容了,100offer始终坚持的还是:
“在100offer挑工作,而不是找工作。”
说这句话要追溯到100offer的业务上。做互联网招聘,贾智凡介绍,100offer是最早引入人才拍卖模式的,这个拍卖具象起来说,就是求职者通过了100offer人才库的审核之后,每周一迎接一次被拍卖:在固定的时段里,HR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检索到你这个类别的人才,并集中的发放面试邀请介绍自己的公司和职位需求,而这个体验,求职者是完全免费的。
好的候选人,可能会一次性拿到50个以上的面试邀请,在两周以内完成入职。相比于传统的投递式和猎头式招聘,人才拍卖让换工作的这群人掌握主动权,发现更大选择空间,大幅的提升找工作效率。
但是贾智凡仍旧担忧,“过去,程序员拍卖的印象已经太深刻了,说100offer高端招聘平台,大家会不会不认识我们了?”
“我们还是100offer,只是想为更多人服务”
2015年2月,100offer办了自己的第一次年会,公司差不多20号员工杀到酒楼,想为这半年多的辛苦大醉一场。喝完酒,不顾旁人,三个创始人抱在一起痛哭了一场。
“我们一度以为100offer要挂了,也开始怀疑创业的方向究竟对不对。新一年要到的时候,想想过去的磕绊,百感交集。”
现在的100offer把自己定位成高端人才拍卖,至于这个高端,贾智凡介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职位高端,和生活品质的高端,还有:
“互联网行业吸引了大量人才的涌入,他们在这个领域奔跑的速度远高于传统行业。因此,我们认为,年薪达到20-80万的这一群有思想的人,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我们希望先从这一部分入手。”
100offer还是100offer,他们还在拍卖程序员,只是开始为更多人提供改良的求职体验了。
“现在的互联网从业者在7、800万左右,预计5年内翻一倍。我们服务的高端人才比例大概在25%,在未来,这是一个每年十几亿美金的市场。”贾智凡对100offer的潜在发展空间早有预估。
“我希望未来,高端人才都能知道100offer,并在换工作的时候找到100offer。贾智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