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平安信托收购汽车之家,外界关注的多是创始人团队悲凉的出局。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平安入主并非是洪水猛兽
在“华宝万之争”中王石等管理层还在坚强地与股东对峙,寻求更多话语权时,另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却已被新股东方“赶下台”。
事件的主角是“汽车之家”,扮演“野蛮人”角色的是平安信托。此前,平安信托收购了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汽车信息网站汽车之家最大股东澳洲电信所持有47%的股份,成为汽车之家的第一大股东。与万科类似的是,汽车之家的原管理层也曾对抗,只不过失败了。汽车之家CEO秦致与CFO Nicholas也随即被替换。
秦致走后第二天,平安战略中心主任陆敏火速就任汽车之家董事长兼CEO,并在对员工的内部信中承诺,在汽车之家现有战略、业务、文化、制度、团队和薪酬不变的前提下,未来还将利用平安丰富的资源和金融优势,积极探索汽车租赁、信贷、保险等汽车金融业务,一、二手车交易以及车后服务等。
与此同时,平安信托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旗下持股和控股的子公司,也主要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三会的公司治理体系进行管理,不涉及具体经营。
原管理层黯然离开
6月25日,开曼法院听证会当庭宣布撤销汽车之家“禁制令”,澳洲电讯随后将更新的股东名册交付给平安信托,耗时两个月的平安信托与汽车之家原管理层就汽车之家股权的争夺战落下帷幕。
而在此前,以秦致为代表的汽车之家原管理层与澳洲电信、平安之间上演了较为激烈的互相指责、诉讼、举报等纷争,股权落地,秦致和原管理团队离开。
“禁止令”撤销的第二天,在平安入主后的第一场临时董事会后,秦致及其原管理团队离开汽车之家,原平安集团战略发展中心主任陆敏及其团队就任,这在万科股东提议更换管理层的当下,引起了同样的连锁反应。
秦致的离开,多少带了些悲情色彩,“秒杀”管理层的行为不免让投资者对平安的强势入主有些担心,一个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会否就此被“野蛮人”破坏?
直到在还原收购的声明中,汽车之家创始人、董事李想用一场不小的交通事故来比喻竞购失败的管理层和新股东平安信托之间的关系,才让市场有些释然。
“走保险理赔还是非常麻烦,哪个零部件需要更换,用原厂件还是副厂件,工时费多少钱,修好了也是事故车。如果可以直接走报废理赔其实更好,买一辆新的车重新开始。”
在李想的描述中,从决定竞购开始,秦致就已料到失败可能带来的后果和代价,而这看似残酷的结局,在现实资本的战争中无关对错,亦别无选择。
如何与资本打交道是个学问
由于万科管理层和股东方的激烈争斗,让市场似乎认为资本和管理层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举牌而来的资本无法带领公司进一步发展。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资本没有那么可怕,要认可资本的力量和合法权益。
“交易涉及一系列组成要件,价格只是其中之一,作为上市公司,汽车之家的业务模式已非常成熟,很明显对创始人已不再依赖,相反可能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创始人往往是有胆有识的人,但不一定是管理资源经验最多的人。”某知名大型投资集团地区负责人对《投资者报》记者如此评论平安信托的入主。
“汽车之家和万科都是很好的案例。首先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遵守游戏规则,其次是各方的诉求和利益能否达成。王石、秦致、李想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曾经的实际控制人,开始的股份都比较大,后期才被一轮一轮地稀释掉。要知道,作为公司最核心的人物,能够保护自己最核心的管理团队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本身也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尤其是境外的公司,这是创业者在创业和运作过程中要做的事,而非事后弥补。“有着诸多国内外并购重组经验的机构合伙人王沐(化名)说,未来资方和管理团队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二者的合作在美国发展已非常成熟,基金、金融机构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团队是专业的管理团队,大家按照约定各司其职,但在中国这才刚刚开始。以前我们的企业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整个市场和经济也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现在慢慢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大的资本控制,管理团队如何与资方合作相处,这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