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个人生活体验,支付宝和腾讯支付(微信+财付通)出现的频率最高。易观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8年第1季度》用更详实的数据佐证了支付宝和腾讯支付在手机支付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易观的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环比增长6.99%,总交易规模达到了403645.1亿元人民币。其中支付宝占据了53.76%的市场份额,包含微信支付、财付通在内的腾讯支付则是以38.95%位列市场第二。位列市场第三的壹钱包则仅仅只获得了1.33%的市场份额。作为移动支付市场领头的两驾马车,支付宝、腾讯支付(微信+财付通)处于绝对的头部位置。
三、起步早业务全,运营商也曾为手机支付努力过
从时间节点上看,运营商起步远早于银联(中国银联,一般简称银联,成立于2002年3月,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总部设于上海)。有信息显示,最早在1999年,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2002年,中国移动在广州即开始小额移动支付的试点;2004年银联也常常开展以手机和银行卡绑定的移动支付合作。2006年中移动在厦门启动近场支付的商用试验,随后的2008年近场支付试点扩大到长沙、广州、上海、重庆。2010年银联联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18家商业银行,以及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两家电信运营商,及部分手机制造商共同成立“移动支付产业联盟”。2012年6月21日,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至此,三大运营商都开始与中国银联开展合作。2011年6月,央行下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后,三大运营商纷纷成立了移动支付公司:中国移动于2011年7月成立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于2011年4月组建了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2012年3月成立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1年12月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子公司同时在获得央行颁布的支付业务许可证。
从业务范围上看,根据研究机构的统计显示,同时具有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四类业务“全牌照”的公司仅有10家,可以说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运营商是第三方支付的全牌照运营企业之一。另外还有14家公司同时具有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这三类最有含金量的业务资质,包括腾讯、阿里。从企业性质上看,有国资企业直接或间接出资设立(已计入上市背景的公司虽有国资入股但不再计入其中)大概有30家左右,运营商是其中之一。从经营成果看,不同研究机构公开的各自数据现实,无论是活跃用户数、交易笔数,以及交易总额等指标,三大运营商或许都不乐观。在综合市场份额方面,截至去年年底,支付宝:53.70%,财付通:39.12%,壹钱包:1.39%,连连支付:1.02%,联动优势:1.02%,易宝:0.57%,快钱:0.48%,百度钱包:0.29%,其他:2.41%。三大运营商的份额只体现在了“其他”中。
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移动是最早试水手机支付的实体,三大运营商也是开展手机支付业务较早的企业,运营商的国资性质本应成为第三方支付最好的信用背书,然而这些没能使其获三大运营商获取与此相匹配的市场地位。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三大运营商处于远远落后于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BATJ等互联网大佬的地位。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相信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和研究认识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缺乏互联网基因,国资背景不敢玩烧钱,可能是广大读者认定的较为统一的原因。除此之外,我们还认为,运营商从不抱团取暖,甚至相互彼此拆台,或许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如果短期内解决不了互联网基因的问题,自身又无法改变国资背景不敢烧钱的现实,那么抱团取暖为何不能成为运营商的现实选择呢?(杜建民为C114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