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创新平衡点,分寸是关键,“小步快走”,要渐进不要突变。最重要的一是要敬畏传统,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二要让消费者买账,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程武强调说,“在文化这件事上,要有耐心,不能急。不同文化的融合,一定需要时间来互相了解,了解越深入,出来的东西才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到广泛的认同。”
“数字供养人”H5的产生过程就经历了这种磨合。
“数字供养人”计划是敦煌研究院与腾讯于2018年6月开始共同发起的,旨在借助互联网的连接和技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亲近传统文化。其中一个线上创意互动H5,是用户通过点击互动观看“数字供养人”的创意视频、了解敦煌的“供养人”文化并随机获得“智慧锦囊”的过程。锦囊是用敦煌壁画故事内容,结合现代人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形成的一系列智慧妙语。
在H5上线前夕,双方就智慧锦囊的部分话语产生了一些争论。在敦煌老师们看来,敦煌文化的核心是庄重,他们担心有些流行语过于“轻佻”会伤害敦煌的文化表达。而年轻人的创意人则希望能在敦煌文化基础上用新的语言去表达,引发更多关注。双方反复磨合后,保留了大部分的创意,也修改和梳理了一些新的锦囊妙语,力求在不破坏敦煌文化庄重感的同时,增加一些有趣的创意元素。这个共同创作的过程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这支H5上线2个小时就获得超过百万用户关注,受到各种年龄层次的用户喜爱。程武表示,文化传承一定会有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分寸拿捏到刚好的话,它会带来更大的开放。
对此,王旭东也表示,开始对这些年轻人的个性创意有些不理解,后来也逐渐接受,“敦煌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慈悲、智慧、美,希望用科技的方式展示这些内涵,把它们带到年轻人面前。传统文化是当年的流行文化,现在的流行文化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文化”。
程武和王旭东还畅想了二十年后敦煌新文创的景象。通过数字化的技术,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敦煌的全貌;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重新编辑、重组敦煌的各种文化符号,参与到对敦煌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中来;作为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将让这个文化符号再次释放更广泛的影响力。程武谈及对未来的期待:“让敦煌活到世界各地去,让敦煌在我们的现实空间成为一个数字和永生的敦煌。”
在主论坛的第二场对话中,北京大学电影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腾讯游戏创意设计总经理李若凡、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曹斐和从作品出发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戴锦华认为,游戏已然成为、未来将成为未来世代孩子们成长、成年人生活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性的存在。李若凡也认为游戏跟精神性并不冲突,游戏有别于文学电影这种介质,以前这些介质都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但现在高阶的的游戏,比如像00后、90后游戏,整个社区是由他们构建的,规则由他们制定,有自己的乐趣和生活方式,这里面最大的核心还是技术的进步。在艺术家拥有艺术自由的情境下,曹斐则表达了其个人对技术的关注,她长期以来关注技术变革带动社会变化而带给人类存在的不同生活样式,包括情感、伦理、未来作品形态等。
敦煌、95后、二次元、银发族体验,分论坛立体呈现“身边的新文创”
除了主题对话外,四场主题和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的分论坛也引发大家的兴趣和关注。分论坛采用开放式的互动展览的形式,从“生命与敦煌”、“二次元”、“95后”、“银发互联网体验”四种不同角度,让人们近距离感受“身边的新文创”。
在“行迹”敦煌分论坛,特邀艺术家、敦煌艺术传承者娄婕女士担任讲述人,以其在敦煌三十余年的经历,辅助丰富的敦煌壁画资料,娓娓道来敦煌背后丰富的技术信息、文化故事,生动鲜活地串联传递出每一位分享嘉宾所具有的敦煌精神或莫高窟精神。王旭东原本是个理工男,27年前机缘巧合到了敦煌,开始做洞窟壁画的修复保护工作,“我们的工作对敦煌来说微不足道,但敦煌真的改变了我们,用它深厚独特的文化。”沙武田在敦煌工作18年,专门从事敦煌学的研究,为观众带来了重点壁画的精彩解读。侯黎明和娄婕油画专业毕业,抱着对敦煌艺术的追求,33年前来到敦煌,从事壁画的临摹和研究,是敦煌美术传承人,现场带观众深度了解了敦煌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