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程盟超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刷爆朋友圈。文章讲述了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三年下来,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
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对此的评论褒贬不一。有人称看到通过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可行路径,也有人质疑文章夸大网校的实际效果,没有考虑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还有人认为这并非公益,质疑它的收费标准是否公允。
日前,在一场名为“直播能否填平教育鸿沟”的线上论坛上,新闻记者、在线教育平台负责人、山区学校老师、教育行业专家等就此事展开了热烈讨论。
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钱江晚报》家长会金牌顾问王晓华认为经济决定今天,技术决定明天,教育决定后天。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依靠中西部地区自身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差距。但通过技术的力量,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优质资源得以共享,教育的时空差距被打破,这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教育公平。
米络星集团董事长兼CEO、在线教育平台米乐教育创始人刘琼对此表示认可。刘琼指出,“直播打破了物理距离的局限,经济发达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共享给贫困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帮助乡村教师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同时,也能丰富乡村地区学生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开拓眼界。而优秀的教师也不需要身体力行的前往山区支教,将课程内容分享到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个优秀的老师可以给成千上万的孩子上课,这是线下教育无法比拟的。”
显然,直播或者网校在促进教育资源高效分发,推动地区间教育公平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是不是每个使用网校的学校,都能取得一样好的效果呢?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作者程盟超表示,云南禄劝一中的成功是在技术、政策、师生因素都到位的情况下实现的。但这3个因素在现实里既可以帮助,也可以拖后腿。“云南禄劝一中的成功不是个例,但也有一些地方的网校的确没有这么好的效果。所以我说,技术、政策、师生三个条件都很重要。”
王晓华认为,能否用好优质课程资源,是比连接优质课程资源更为关键的问题。
“如何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本地化,与当地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如何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差距,找回信心、找准目标也非常重要。”王晓华表示。
山东青州东高小学英语老师付雪芹对此表示认可。“直播课程需要考虑到本地的学情,同样是偏远地区,不同的地方学校学生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是否适合这样的课程直播,学生是否愿意上直播课,直播课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情是否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他们的学习基础,课下的学生能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又能否有效地检查批改等等,很多细节方面都需要与当地学情结合,所以说直播课程的关键在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