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事件如同一枚砸落的巨石,激起了一层又一层涟漪。从业者开始反思过往,普通人的关注得到唤醒,BAT在芯片领域的投入也有所增加,就连造完手机还要造车的董明珠都在股东大会上放出豪言——“争取明年空调全部用上自己的芯片”。
事实上,格力进行芯片研发已经三年了,但至今空调主芯片依然依靠进口。而芯片制造是一个投入资金多、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格力电器前董事长朱江洪甚至坦言,对格力做芯片没有太大信心。
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再次以中兴为例强调了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至少你有备份系统的概念,哪怕慢一点,贵一点,别人不卖给你的时候,不会立即休克”。
6月30日,倪光南接受了新浪科技的专访。在对话中,他更为直观地表达了对科技产业与自主创新的看法,也针对中兴、格力、华为及联想所做出的动作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在他看来,中兴事件给行业敲响了警钟,也使得芯片自主研发得到了重视;董明珠如果做芯片设计毫无问题,但要覆盖包括制造在内的整个产业链不太现实;而华为在解决核心技术问题方面能够耐下心来坚持投入,做得很不错。
绕不开的话题还有联想。如果当初联想按照倪光南提出的技术路线走下去,如今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可惜没有如果。正如倪光南所言,“联想曾经有过很多机遇,但擦肩而过可不少,那过了你就没有办法再回来”。
中兴事件带来的影响广泛且深远。倪光南认为,不论是前沿的人工智能芯片,还是普遍的手机芯片,对企业乃至整个产业来说,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都是最关键的。
而倪光南,这位国产芯片与操作系统领域的权威人物,依然在为推广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而奔波,他似乎忘记了,自己已经79岁。
谈芯片产业
新浪科技:最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会上表示,必须要做芯片,争取明年格力空调全部用上自己的芯片,事实上格力从三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芯片研发了,但大部分还是需要进口,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倪光南:从芯片整体的产业链来讲,如果每个环节都做确实是很大的突破,但假如就某一个环节,比如芯片设计,还是可以的。芯片的加工生产往往只有少数大企业能够承担,生产规模很大,投入太少就很难推进。但芯片设计公司在中国却有很多,因为设计往往可以面向应用,小公司也可以做。
做模拟信号处理、光信号处理的芯片,一般比较难,但做数字电路这类的芯片,如果规模不是很大,要求又不是很高,两年左右做一个项目是可行的,现在开始也来得及。不过不是把制造业就直接归结为加工了,那样投入太大,一条生产线投下去至少几百个亿,周期很长,而且可能不如其他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更先进,没什么竞争优势。
所以我觉得像董明珠他们的规模做芯片设计毫无问题,但要覆盖整个产业链不太现实。
新浪科技:中兴事件后芯片产业迎来了一股热潮,BAT加速入局,项目融资也有所增加,但是都比较分散,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倪光南:芯片设计上问题不大,因为每家的应用不太一样,比如说现在比较热的人工智能芯片,有些公司靠几十人、几百人就能做得很不错。设计工作更多是使用工具,完成设计后再到工厂去生产流片,你的工作量就相对少一些。但如果要覆盖制造过程,投入就很大,也需要很集中。
新浪科技:人工智能芯片所面对的业务场景尚未被完全定义,因此也有种说法称中国芯片产业弯道超车的机会来了,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