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人工智能不是药神,只是让大家吃得起救命药。
《我不是药神》的热映,让民众的关注点再次聚焦到制药行业。高额的药物研发成本,导致一些正版药物在专利期售出天价。电影里的慢性白血病患者需要终生服用格列卫,一盒格列卫的市场售价高达2.35万元,一年仅维持生命的成本就需要近30万元。此外,治疗癌症、肿瘤以及罕见病的药物,以万元为单位的市场售价很多,加之很多药物尚未被纳入医保范畴,很多患者都面临“救命药吃不起”窘境。
自从2016年3月,谷歌AlphaGo以4:1的成绩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以来,人工智能再次走入大众视线。一个月后,国内科技巨头也不再潜水,开始了动作,而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重要的赛道之一便是“AI医疗”。从医疗大数据、指标检验到病情诊断再到医药研发,人工智能已渗入医药行业方方面面。算法的引入不仅加快医药研究的进程,提高研发的效率及其成功率,还帮助医院和药厂减少大量的成本投入。人工智能或许正在一步步成为诸多患者的“药神”。
当制药行业遇上新技术 AI为“救命药”研发提速降费
长期以来,基药市场都是医药行业最大的蛋糕,但要吃下这块蛋糕并不容易。被根据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药物开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目前每一款新药的研发成本大约为26亿美元,平均耗时14年。不断升高的研发成本促使制药公司探索新技术,提升研发效率和转化成功率。在诸多新技术中,人工智能被药厂寄予厚望。
AI技术引发了AI创业大潮。在医疗行业,传统药企涉足新领域,最快捷的方式,就是通过与初创公司合作,探索提高新药研发效率、节省更多成本的路径。就目前来看,不少科技巨头已经与医药企业达成合作共识。
今年1月,一家名为晶泰科技(XtalPi)的人工智能制药公司获得了来自腾讯、谷歌的1500万美元B轮融资,而这家公司击中的,正是国内药企最大的痛点——加速仿制药的研发和入市。
晶泰科技的云端晶型预测平台
“像是找到了药物研发的作战地图一样,省去很多费时费力的实验试错与摸索,通过算法预测,让晶型和固相的研究与选择直截了当,目标明确且少走许多弯路。”晶泰科技创始人之一温书豪介绍,通过计算物理、量子化学、人工智能与云计算,药物研发关键环节的效率与成功率得到大大提高,药物发现、药物设计、药物固相筛选与药物制剂开发的时间也大幅缩短。此外,对降低后续药物发展的风险以及药物专利的申报与保护也能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高科技帮助药企提高研发效率,同时降低药物的质量风险和专利风险,在国外已经有许多案例。辉瑞(Pfizer)使用IBM开发的沃森(Watson)机器学习系统寻找用于治疗癌症的免疫药物;赛诺菲(Sanofi)已与英国的Exscientia公司达成协议,利用其人工智能(AI)平台开发代谢疾病相关药物;瑞士罗氏(Roche)旗下的基因泰克(Genentech)与GNS Healthcare公司合作,利用其AI系统开发癌症治疗药物。
在国内,AI制药前无古人,要说服投资并不容易。温书豪回忆起初遇马化腾的场景,“当时项目报上来,没有人看过,因为腾讯以前不投你们这种项目,但是你们做这个事情,是有社会效益的。”这让温书豪感触颇深,因为这与他们创始人的初衷不谋而合——人工智能下的药物研发,对中国的医药工业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对加速药物研发、提高创新药物可及性有重要的作用。
AI赋能制药后对原本的医疗行业将带来何种影响?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王晓冬告诉记者,新技术进入制药领域不仅能缩短药物的临床前期时间,降低费用,更重要的是打点将更加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