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作为非常重要的医疗资源,也是国家储备资源之一,在挽救生命和帮助危急患者延续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复杂的医疗过程和繁杂的手术程序中,血液发挥巨大的挽救生命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血液管理方式折射出很多难点,如取血时间长、信息核对慢、数据记录原始等。数据显示,全国无偿献血人次由1998年的32.8万提高到2014年的1299万,到2020年,献血率将达到15/千人口。如何确保血液储备及时满足医疗需要,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血液浪费,如何保证血液信息的准确匹配,是近年来众多医院和生物科技公司所思考的。
“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创新践行‘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提高中国输血事业水平,在新时代做出新成绩,海尔生物医疗在临床用血'效率、安全、便捷'做出的贡献,推动的临床用血的发展、建设,是新时代做出新成绩的标志。”
在日前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输血医学学术年会上,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会长、大会主席刘景汉教授,对海尔生物医疗的U-Blood物联网血液安全管理方案做出如上评价。
第十一届输血医学学术年会上,海尔生物医疗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共创的血液管理平台生态方案,获得临床输血行业专家的一致好评,并荣获“中国临床输血共创合作奖”。
海尔生物医疗共创 破解临床用血难题
目前,国内医院的手术配血、取血、用血流程大多仍很传统,需要护工从输血科取血送至手术室、病房等临床用血点,尽管护工一路狂奔,这一过程相对于手术抢救而言仍然耗时太长。
对这一情况,青大附院负责沟通手术用血需求的麻醉科袁莉主任深有感触。她说,临床手术中,有些无法预见或是急性输血的情况下,需要短时间内准备血液制品。如果在手术室能够第一时间拿到血液,哪怕能争取到一分一秒,对挽救患者生命都至关重要。
临床急救用血以分秒计算,取血每提高1分钟,患者死亡率就会降低5%。
为尽量缩短临床用血时间,曾有医院在手术室和急诊室附近建设取血屋。一间取血屋要购买血液相关的处理设备,并安排两名工作人员轮班。建筑成本、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加起来,一间取血屋一年的成本约70万元。更为重要的是,管理的环节多了,血液制品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也高了。
同样,用血耗时太长、不合理备血率高、全流程监控难、脱离冷链难保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也一直让青大附院输血科主任孙波如鲠在喉。
随着海尔生物医疗的参与,这一难题不再让医院头疼、为难。
一年多以前, 青大附院与海尔生物医疗共创合作,于2018年6月,成功创建了全球领先的海尔U-Blood物联网血液安全管理方案。
双方构建了血液信息的全流程追溯和冷链监管系统,利用海尔生物医疗最新研发的物联网血库前移冰箱和物联网血液暂存箱,将血液前移到手术室、病房、ICU、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可随时查看用血信息,随取随用。
全球临床用血模式新变革
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医师分会会长刘景汉就新时代输血医学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通过技术引入升级临床用血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用现代物联网管理手段管理好每一滴血。”
RFID射频技术是物联网时代的标志性技术,目前,广泛应用在商品盘点和库存统计中,还只是一维的单点数据。海尔生物医疗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创新性地首次将RFID技术成功应用于血液管理中。
贴上RFID标签的血袋,在存储冰箱、转运箱中能够精准定位,实时提供详尽的动态三维数据。经过多次迭代,如今的RFID射频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当然,海尔生物医疗要做的不仅仅限于血液冰箱、转运箱等硬件,而是提供成套的全流程输血智能化监管方案。
该方案可以实现接受申请、上机检测、标本处理、并融多种检测方法于一体,其意义在于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省市区域间、区域内医院与医院之间血液统一管理。真正实现血液从血管到血管的全流程智能物联管理。
在此届输血医学学术年会上,海尔生物医疗通过搭建中国临床用血革命性升级千人共创群,联合全国1000家各级医院输血科主任主动担负起守护血液安全的使命,保障高效、安全的临床输血,加码用血患者的血液安全,开启了中国临床用血革命性升级计划。
目前,U-Blood血液网正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样板陆续推广到全国三甲医院,为国家每年3000万手术患者提供安全快捷临床用血保障,更多的围术期患者将有望受益于U-Blood技术红利,这不仅推动中国血液安全管理的二次升级,也势必会引领全球临床用血模式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