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说,“伟大的公司,就是长期拥有宽广护城河的公司。”
提起海信,人们想到的第一个词往往就是家电。走过50年,在家电领域,海信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智能交通领域,已经连续9年做到全国第一的海信正在筑起宽广的护城河。
就在最近,又有两份不同的榜单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坐实了海信智能交通的行业地位。一份是高德地图等单位评出的拥堵降幅较大的TOP10城市中,有4个都大规模应用了海信智能交通系统。
另一份则是智能交通行业权威媒体ITS114发布的全国城市智能交通千万项目中标企业年度排名,海信再次登顶榜首,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近1倍。
从一家贴着家电标签的厂商成为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隐形冠军,海信到底有什么秘诀?从十几年前智能交通产品进不了政府采购清单到现在产品服务于国内100多个城市甚至不惧互联网巨头的撬动,海信又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护城河的?
〉〉“技术是我们的铁饭碗”
没有天生的护城河。
智能交通的棋子,海信早在1998年就布下了。当时海信在社保、教育、呼叫中心、ERP等多个软件领域都有所尝试。在多轮调研后,海信发现,这些领域都已相对成熟,而且已经诞生了多个行业“霸主”,而智能交通的概念在国内落地不过3年时间。
海信智能交通银川信号调优团队在指挥中心工作
“我们专门花了几万钱去调研,发现智能交通行业未来市场很大,而且国内没有形成领头企业和充分竞争格局,全国的底子都很薄弱。”海信集团副总裁陈维强1998年从哈工大博士毕业来到海信不久,就加入到智能交通研发团队,一路参与见证了20年来海信在这一领域的一步步发展。
“我们的竞争力在哪?实际上还是在技术,技术产品是我们的‘铁饭碗’。”陈维强说,骨子里流淌着“技术立企”的血液,海信坚信技术的力量,坚信进入每一个市场领域一定要有核心产品的沉淀,智能交通领域亦不例外。
银川市西夏区采用海信智能交通系统后,交通拥堵指数明显下降
但这意味着要承受更多的阵痛。“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陈维强回忆,在做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时,行业普遍面临车载电源不稳定等三大技术难题。当时身为总工程师的他,和技术人员一趟一趟的坐公交、记录问题、讨论方案。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陈维强和技术人员都在公交车上晃悠,“坐得都快吐了”,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及解决方案。
三个技术难题彻底解决要等到两年之后。“我们在行业里是首家对这些难题进行研究的。后来很多公司包括硬件都是抄我们的,把我们的机器买回去打开,看看用的什么件,就跟着用。2017年的ITS(智能交通系统)大会上我还讲,我们为行业做了很大贡献,公交智能调度系统上的很多专利都是我们的。”
〉〉“技术底盘越大,越难被颠覆”
作为国际第三大信号控制系统、海信智能交通的明星产品,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研发同样是“熬”出来的。
2002年前后,海信交通信号机最早应用到烟台龙口时,陈维强带着研发人员大冬天蹲在马路边看信号机好不好用。“我在那边待了至少一个礼拜,工程师全程一个月,没有这样的做法,做不到行业里头最好的产品。”
如今,海信在公共交通智能调度系统做到了全国占有率第一,占据接近40%的市场份额。在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这个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的核心领域,海信交通信号机出货量同样拿下了最大的市场份额。
放眼整个智能交通领域,海信已经连续9年做到全国第一。
进入一个细分市场就要有核心技术与产品沉淀的企业基因,正在帮助海信建立起宽广的护城河。
这几年来,海信持续在智能交通技术上进行研发投入,形成了在城市交通、交通运输、轨道交通等细分交通业务板块,并且建立了行业内最大规模、最强实力的研发队伍,拥有了行业内最强的创新能力。
“海信网络科技是榜单上发展最为均衡的企业,不仅在智能交通领域,在安防、轨道等领域也有上佳表现。”ITS114统计报告认为。
随着智能交通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未来千亿的市场规模,吸引了百度、高德、滴滴、阿里等各路玩家布局。
但海信在该领域软硬件层面的构建的壁垒,已深入到各大城市交通血脉之中,也是互联网企业难以达成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底盘越大,越难被颠覆。”技术上的自信让陈维强坚信,海信智能交通的底盘足够沉,互联网公司想要撬动有一定难度。只要围绕着技术创新来做,就会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