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关系到生命健康的大问题,尤其在群体性就餐的校园环境中,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旦受到危害,不仅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引发信任危机,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相关部委共颁布或发布20余部(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意见等,足见国家对食品安全关注度非常之高。
然而,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依然时有发生,食材缺乏品质保障,导致过期、变质、产检不达标的菜品被学生食用,严重的中毒事件还会引发大众不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校园的食品安全工作未落到实处,相关责任人员缺乏系统的食品安全工作经验,也缺乏正确的态度,不能为师生的健康安全负责。
校园中人群基数大,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细节复杂,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需要政府、学校、承包商乃至社会组织多方协作,从后备资金、制度管理、员工意识、系统工作等各个环节落实,确保食安工作万无一失。
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禧云国际董事长刘延云在《关于积极引导多方协作以落实校园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提案》,提出六点建议:
一、建议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采用“强监督”和“零容忍”的态度。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校园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并监督校园团餐企业严格执行和遵守《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定期严格投放食安相关的宣传标识。此外,建议相关部门对校园配备食安专业人员进行强制性规定,推动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二、引导学校食堂在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机制。学校食堂要成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就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停止销售可疑食物,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将病人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此外,政府也要引导学校要在第一时间向所在地的食品监管部门、卫生防疫部门报告,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查明食物中毒原因。
三、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建议搭建全国统一的校园食品安全溯源信息平台。政府应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整合和统一食品追溯标准规范,推广追溯流向查询、风险预警、企业监管、统计分析等食品安全技术服务,对食品的采购、仓储、运输、加工、销售进行全流程监控。
四、强化社会监督机制,建立校园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互联网体系。食品安全需要全民参与,政府应引导消费者借助网络的力量发现、曝光、检举学校食堂在许可管理、人员健康管理、场所环境、设备设施、采购贮存、加工制作、清洗消毒、食品添加剂、备餐、营养膳食等方面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促使食品安全生态圈良性循环。
五、鼓励餐饮协会、教育机构等机构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培训,为校园输出专业的食安管理人才。校园食堂内部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缺乏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系统性认知,开展食安知识培训,帮助学校食堂消除认知盲区,强化食安意识;此外,吸收、引进专业的食安管理人员,并输送到各校园团餐企业,指导日常工作开展,帮助其提升整体食安操作水平,降低食安事故发生率。
六、政府应倡导引入第三方专业食品安全服务机构,提高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效率。第三方食品安全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可以针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及各学校食堂的特点,通过食安体系导入、目视化管理实施、现场辅导追踪等措施,为食堂建立食安管理制度,规避食安风险。同时,建议政府对第三方食品安全服务机构以及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在技术研发和技术设备上加大投入,推动我国整体食品安全检测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