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深入社区去分享吉他技能的熙律——年轻有型
一个下午的时间,彼此拥有共同的身份——街区共创者,讨论了各自对愚园路发展的认知和感受,从而打开了新的视角,分享和挖掘每个人心中那一点感动与共鸣,以及对街区发展的思考和期许。
「商户联盟蓝图共创板」的每个共创小组都有年轻且充满热情的店主、熟悉社区的老居民、见证街区发展的老品牌,彼此之间的互补,一来一往,年轻人会把节奏放缓,认真为阿姨和老伯伯做记录,在合适的时候将自己的想法分享其中。
一个共识会除了共识愿景,还有共识彼此的关系,当分散的想法汇总在这个工具里,大家惊奇的发现彼此间居然有如此多的相同之处。
比如对联盟所要传达的理念:诚信经营、协同发展、深入社区,形成联动。
对联盟的功能:商户之间关注整合及分享资源,共同开展活动,形成更具有影响力的事情,居民也给商户联盟补充商户联盟还需要做到社区责任的功能。
除此,还有一起同行的理想成员特质以及觉得适合的工作模式一一呈现在其中。
@四个小组的共创板
@成果汇总板
不同角色对商户联盟更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方式有了清晰的界定,从线上到线下,从决策到执行,这些共识会逐步形成某些新的共同主体,为愚园路未来共同的成长提供很多启发和能量。
大稻埕
# 老街区再生创造新活力 #
1978年台北政府计划拓宽大稻埕迪化街的道路,作为台北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大稻埕居民公开反对,将拆除拓宽计划推迟了10年。10年后拆除期限将至时,当地NGO组织发起“我爱迪化街”活动,引起居民的再次关注和对拆除的反对,使得政府计划再次暂停。随后NGO组织邀请学界专家和民间组织共同组成规划团队,进驻街区,协助当地居民进行建筑的更新改造。
受此影响,1995年,台北政府开始推动“大稻埕地区在发展计划”,在街区设置工作室收集民意。如当年有人提出迪化街传统春节年货商业业态没落,希望可以在保存传统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当地经济的活力。次年政府就组织了迪化街的年货大街节庆活动,将整体作为地方文化节向外推出。2000年,正式实施“大稻埕特定专用区计划”。至此大稻埕保护成为台湾地区第一个由民间力量主动提出、自下而上推动的大规模街区保存计划。
除了保存,大稻埕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持续地街区再生所创造的活力,而大稻埕的街区再生也同样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着。
2010年台北政府推出了URS(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都市再生前进基地)计划,提出“由政府提供地点,鼓励民间组织进驻,让其自由展现创新力量,将文创的种子埋进这些老街区中”的更新概念。不对主体有预设框架,将都市再生分解成一个个开放的空间项目,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融入其中,鼓励这些小而美的URS将他们身上的创意活力扩散到周边的街区中,从而发酵成一种全新的都市氛围。
而URS也始终保持着街区分享的理念,不会只把自己当做街区上的一家商铺,而是把街区当做共同生长的土壤,让街区当地居民可以有更多参与分享的活动入口,与当地居民形成更融洽的关系。以此来共同应对大稻埕发展后,大量观光客涌入带来的房租上涨、传统业态消失等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