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Facebook发币一事让加密货币再次站在风口浪尖上,在舆论场中,比特币作为加密货币鼻祖,依旧没能逃过反对派的指责——《纽约时报》表示,“即使黄金失去了价值,它还可以用来补牙齿,但浪费大量能源得到的‘虚拟黄金’除了一串代码什么都不是。”
“浪费资源”成为比特币矿工们常年背负的骂名,甚至连国家发改委都认为,比特币挖矿是一种需要被淘汰的落后产能,而这一切的背后归因于比特币的POW共识机制。
其实最初在中本聪的设计理念里,他希望人们通过一台电脑就能成为矿工,奈何财富效应下,矿工开始追逐算力,挖矿设备从CPU变为显卡,再上升到专业的ASIC矿机,加入挖矿大军的门槛越来越高,“人人皆可参与挖矿”的愿景也彻底变了味。
POW项目的算力走到最后几乎都会被几大矿霸瓜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机制能让挖矿的权力从矿霸回到普通人手里呢?如今越来越多的币圈人将目光瞄向POC容量共识机制上。
一、POC是噱头还是风口?
简单来说,POC是从POW机制衍生而来的,它同样具备POW有的安全性、去中心化性能,与POW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支持硬盘挖矿,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挖矿中来。
在挖矿方式上,我们知道POW挖矿比的是矿机的算力,谁先算到了问题的答案,谁就能得到奖励;POC挖矿则像是“开卷考试”,问题的答案是预先写进硬盘中的,每隔一段考官会发出一个问题,矿工搜索出自认为是正确的回答,而最接近答案的矿工便可获得奖励。
POW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而POC比的只是硬盘的容量,只需普通电力支持,所以POC天然比POW更省电费,无法被打上“浪费电源”的标签。
在挖矿设备上,POW挖矿一般都需要专业的矿机,在行情好时,矿机生产商则坐地起价,行情差时,矿工只能关机省电费,而矿机又是一个折损和淘汰率超高的产品,不到一年就可能沦为按斤称的废铁,毫无再利用价值。
但在POC挖矿中,硬盘并非垄断型产品,淘宝、京东随处都可以买到,如果后期你不再想挖矿,可以直接清空硬盘里的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使用,即使不想用直接卖掉也能回本不少。
总的来看,POC共识机制降低了挖矿门槛,又保证了网络完全去中心化,让中本聪“人人可参与挖矿”的愿景得以实现。
二、现存的POC类项目拆解
其实,POC共识机制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4年就被提出,由于当时算力集中情况不明显,这一概念并未被重视。后期兴起的公链之风,带来的POS、DPO成立时间:2014年
共识机制:POC
项目定位:用以链接个人、公司和金融机构的高速支付平台
出块时间:4分钟
Burst又称爆裂币,定位与比特币有些相似,它是第一个使用POC共识机制的项目,主打节能、硬盘挖矿的卖点。
项目建立的时间虽然很早,但是由于缺乏宣传,在国内热度很低,而在2017年以前,项目的开发速度缓慢,团队甚至爆出很多丑闻,币价涨跌幅度非常大。
在2017年年底的新版白皮书中,Burst加入了Dymaxion计划,通过融合IOTA的有向无环图技术(DAG)、闪电网络技术以及Zcash匿名技术,以达到一个低耗能、可高度扩展的、匿名化的货币支付体系。
Burst最大供应量为21.6亿,如今已挖出20.1亿,开采量超过93%,对于矿工而言,奖励的红利期已经过去。总的来说,Burst作为第一个POC项目,虽然进度较慢,但对整个POC领域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意义。
2、BHD:Burst的极简版
成立时间:2018年8月
共识机制:CPOC(条件化容量证明,POC的衍生版本)
项目定位:改变加密货币生产方式的有价金融系统
出块时间:5分钟
BHD,全名BitcoinHD,称为比特硬币,该币是和计算机硬件硬盘紧密相关的一种数字加密货币。它的总供应量跟比特币一样是2100万枚,其中85%供给矿工,初始的TPS为70笔交易/秒,初始区块大小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