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受益者,LBS商家。我骑个自行车去7-11买东西,它也是受益者,会给共享单车企业付两块钱吗?不可能。
第三大受益者,政府。是受益者。政府通过税收,通过就业获取间接收益。政府是受益者,但是政府愿意给补贴吗?政府说,我没让你投放啊,你看你投放还需要限制,扰乱我们公共秩序。政府肯定不愿意付费。
第四大受益者,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请问个人骑车到店消费收益大,还是外面骑手专用交通工具收益大?如果是个人骑车骑到店里去消费,又回到前面的老路上去。
所以反过来找找美团、饿了么。这些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现在高速增长,他们在骑手的相关的经营成本上还是非常粗放,没有专用的交通工具。 很多骑手的摩托还是烧油的,如果换成专用的工具,换成用电,很可能成本会下降,所以他们有付费意愿。
很多人都有误解,认为消费一定是2C的,错,我现在讲的这3个案例全是从2C到2B的。
哈啰出行从2C两轮出行变成2B服务商,于是就找到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外卖骑手的交通工具、能源管理以及后服务,是一个巨大的企业级市场。能源管理就成为这里的突破口,我帮你换成电动助力车,像加油站一样,在每个地方帮你建一个换电站,这就是抓手。
整个共享单车行业都死掉了,去年哈啰出行是唯一一个拿到融资的。去了阿里巴巴投了四亿美金,还跟专门做电池的宁德一起成立一个10亿元人民币的合资公司,专门生产骑手助力车的电池。这就跟原来的共享单车完全不一样了。
用户洞察特别重要,谁受益?谁受损?谁就最有可能愿意付费。好多人都在消费这个领域被淘汰。
再回到产品的定义上来:产品,是目标用户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
哈啰出行是为本地生活服务商节省外卖骑手运营成本,提升外卖骑手运营效率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案例2:华风爱科的战略增长路径
天气服务用户使用量大付费意愿低,如何实现产品增长?
手机刚刚开始大规模推广的时候,万年历、日历、天气都属于第一批用户过亿的工具性应用。但是他们都有个硬伤,用户使用时长很低,没办法做商业化转化,跟共享单车一样,整个行业也陷入困境。
华风爱科是国家气象局和美国最大的气象服务公司AccuWeather合资公司。目前,市场上90%以上的安卓手机,均使用来自于华风爱科的气象数据。
大多数2C天气查询产品同质化,没有收入。后面变成B2B2C,比如说在华为、小米手机内置,提供免费服务获取流量,但是还是不能赚钱,因为华为小米手机用户也没有付费意愿。
华风爱科的行业解决方案:
假设:9月份到了,广州未来15天的天气温度几乎不变,而北京未来15天会遇到一个寒流降低10度。
那我提一个问题:在服装业,广州和北京这两个地方的营销策略和库存策略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吧?温度没降的就少打点折,一旦急剧变化,赶紧打折清库存,抓紧三折卖,未来你一折都卖不掉。
消费品里面有个巨大的问题,就在于你可能卖掉200万份都是赚钱的,但是最终手上有50万份库存,最后一算账是巨亏。
交通行业也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在滴滴上打不到车。如果你3个小时之前就给司机们发通知,运力是可以精准调配的。
航空险也可以卖,外卖里面还专门多一个金融产品,延误险。延误险如果没有气象数据,还怎么做?卖延误险,还可以多一份收入。消费者觉得很有意思,就慢1分钟,最后给我10块钱。这才是真正对路的。
案例3:厚朴方舟
看病贵与老百姓支付能力相冲突,如何实现产品增长?
病人和家属一方面希望把问题处理掉,另一方面希望花的钱越少越好。但是从服务上来说,医疗服务费就跟餐厅一样,你在这我这花1万块钱,我收15%服务费,收1500元,所以我希望你花的越多越好。
厚朴方舟是中国最大的赴日重疾(特别是肿瘤)服务机构。
换句话说,厚朴有日本最好的供应商,其他人就没有吗?难道这些供应商这里签独家吗?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