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砺寒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 他生于贵州,长在浙江,目前,是觅瑞(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
觅瑞首席科学家周砺寒博士
周砺寒于2004年加入朱兴奋教授实验室,开始对miRNA进行研究。直到2008年,miRNA第一次在血液中被检测到,这个领域才在临床研究上迎来了爆发。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在2010年立项成立了miRNA临床标志物研发中心,由朱兴奋教授担任主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是一家类似于中国中科院的研究机构,是新加坡高新产业的助推器,他们也看到了miRNA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前景。
就在这个时候周砺寒遇到了他的事业合作伙伴邹瑞阳。
邹瑞阳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他获得了化学和生物学的双学士学位,接着考取了SMA——新加坡与麻省理工学院学术联盟研究生。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教职的朱兴奋教授同时也是SMA化学医药工程系主任,于是,邹瑞阳进入朱兴奋教授的实验室攻读博士,和他未来的事业伙伴周砺寒成为了同门。
2014年周砺寒和邹瑞阳在杭州创立了觅瑞(MiRXES)公司,正式成为事业的合伙人,朱兴奋教授担任首席科学顾问。
2019年6月周砺寒带领的觅瑞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利用血清miRNA进行胃癌早筛的解决方案并亮相于第55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
最初,周砺寒的目标是研发miRNA的检测试剂,当时是一个miRNA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时代,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刚刚在2010年立项成立了miRNA临床标志物研发中心,由朱兴奋教授担任主任,并提供了69万新币的研发经费。
这间研发中心专注于研究癌症病人的组织样本,通过对比癌症细胞和正常细胞miRNA含量的差别,优化癌症亚型的分型以及帮助药企发现新的药物靶点。
研发中心从设计检测试剂开始,写下了这个故事的开端。miRNA是由不同细胞分泌的一个特别短小的片段,它的好处就是比较稳定,可以在人类的循环系统中存在;但有个坏处就是太短小,很难检测,可以用到大的DNA上的试剂根本没有办法直接用到小的miRNA上。
后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又投入了200万新币,这支团队终于完成了自主试剂以及设计算法,他们可以检测到一个分子水平的miRNA,并建成了miRNA高通量检测实验室。
要知道,我们已知人体当中有2688种miRNA,单独设计一种检测试剂都很难,而他们要设计2688种。同时,检测试剂要保证对每个miRNA有特异性,且不会跟其他miRNA产生反应,这是多难的一件事情。
“如果没有瑞阳的大脑,这件事是做不成的。”周砺寒说,
周砺寒博士说道:微小核酸其实就是一个2000年之后发现的,人类最小的一个基因,它管理着DNA到蛋白质的转化,通过管理的转化影响到细胞的正常或者不正常的功能。
“截至目前,觅瑞已完成了超过 5200 例胃癌患者和对照受试者在内的miRNA检测多中心研究,通过对 578 种血清miRNA的表达进行量化,经过3000万组数据的机器学习,遴选出12个对胃癌的相关信号通路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的miRNA,并证实这12个miRNA与胃癌的发生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准确率超87%”周砺寒博士讲道。
以胃癌为例,据了解,我国胃癌人数占全球一半,死亡率逐年攀升,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只有适用于大范围人群的癌症早筛才能有效缓解。
周砺寒表示,传统的胃癌早筛分两种:一种就是常规胃镜(传统的插管胃镜),另一种就是血清标志物检测。“传统的插管胃镜是一项有创检查,最大的弊端莫过于耐受性差。大多数人因痛苦或恐惧难以接受,而且目前我国相关医疗资源也不足以支撑大范围人群的普筛。”
另一种血清标志物检测,灵敏度相当低,除非血液中标志物的数量已经高到了癌症晚期的数量级,否则在大量人群当中这些癌症标志物的意义并不大。
“科技创新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临床循证研究就是为百姓健康筑起的一道防护墙。用于胃癌早筛的检测产品一定要达到临床试验所要求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必须要通过临床多中心大样本对照实验来进行验证”周砺寒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