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中和,除了政策层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商业力量的推动。
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为国内企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数字经济领域的用能大户,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万国数据,正在制定自己的碳中和计划。万国数据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伟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介绍,将明确碳中和的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在今年发布第一份ESG报告。
黄伟介绍,数据中心的碳中和一方面需要能源输入端的用能结构调整,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能效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目前,其数据中心绿色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达到20%,而去年同期仅有10%左右。未来会考虑在可再生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开展战略性投资,同时其数据中心将在液冷技术、柴油发电机的锂电替代、数据中心乐高化、数据中心苹果化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创新。
作为第三方数据中心,万国数据将推动其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低碳减排进程,借助商业的力量驱动全产业链的碳中和。
正制定碳中和计划
《21世纪》:数据中心是用能大户,公司在推动碳达峰与碳中和方面有哪些考虑?这对公司的成本与业务有哪些影响?
黄伟:我们正在制定碳中和计划,今年年内会公布首份ESG报告,我们会提出明确的碳中和的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目前还正在评估各种路径。
其实,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前,万国数据已经在节碳减排方面有所行动。例如,在已经达成非常高的能源使用效率的前提下,2019年,我们成都、张北的数据中心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使用。
从成本上看,近十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可再生能源已经在很多地方具备了成本优势。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很多政府以及机构将推出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机制,这将使万国数据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这些更低成本的能源。
从需求上看,我们预计客户也将会有这方面的需求,比如客户会要求租用的数据中心使用绿色能源。我们相信万国数据在这方面的积累以及未来的行动,会使我们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21世纪》:从行业上看,目前国内数据中心数量与机架规模是多少?日均能耗、用能结构是怎样的?实现碳中和需要数据中心作出哪些努力?
黄伟: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达到314.5万架。
中国境内数据中心日均能耗会根据规模、使用率的差异出现非常大的变化,一般单个数据中心在十几万至上百万kWh这样一个数量级。目前,公司数据中心的主要能耗来自于电力。
数据中心的碳中和一方面需要能源输入端的用能结构调整,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能效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
《21世纪》:为实现碳中和,万国数据在用能结构上正在做出怎样的调整?
黄伟:2020年,公司总能耗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已达到20%以上,这是一个很高的水平。而在一年前,这一比例大约只有10%。
我们在各个地区探索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选项,在上海、成都、张北通过绿色电力交易实现了绿色能源的使用,比如我们在成都是直接购买的水电,在张北使用了风电。在部分一线城市,很难有直接的可再生能源,我们会投资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将来也会参加碳排放交易。
我们会探索将万国数据的数据中心与合作伙伴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进行匹配,寻求进行电力交易、隔墙售电(增量配网)等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同时,也对其他形式的创新和合作持开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