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5G+车联网”典型场景率先落地。主要是移动网络在线导航、拥塞提醒、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车联网保险等信息类服务成熟应用后,L4级别的自动驾驶应用在港口、矿山、园区环境内已开展商用。
例如:港口网联自动驾驶能够提高配载效率,降低安全隐患。目前已在山东、广东、福建等地的港口开展应用。自动驾驶卡车按照作业调度系统的规划路径,并结合自身感知、计算能力循迹行驶,车辆与车辆之间通过C-V2X通信避免发生碰撞。
矿山网联自动驾驶可以提高综合作业效率,减少现场作业人员。已在内蒙、河南等地智慧矿山场景开展测试。当车辆行驶异常时,由5G网络将车端高清视频实时回传至遥控座舱,并将人工远程控制指令下发给矿卡,帮助矿卡脱离异常状态。
第四,“5G+医疗健康”从试验走向临床。主要有三大应用场景:监测与护理类应用、诊断指导类应用和远程操控类应用。
我国5G还处于导入期 5G融合应用在磨合阶段
但是,我国5G发展处于导入期,未来需实现从1到N的飞跃。就个人市场而言,随着5G用户渗透率达到一定规模,规模效应下,5G创新型业务将爆发式出现;在行业市场方面,5G比NB场景丰富,产业更多元化,面临的挑战更复杂,爆发的时间更长一些,需要重点牵引。
同时,5G融合应用还需进一步端到端融合贯通。据了解,目前5G应用技术架构初步形成,各层之间仍处于不断磨合阶段,行业迫切需要降低5G模组成本。
“若要5G应用4+1技术体系架构,形成完整的端到端5G融合应用解决方案。未来,需要各层级不断进行适配、调整和完善,特别是要形成既能满足各行业需求又能实现可复制、可商用的网络层和通用能力平台层,才能真正满足行业个性化需求和对安全的要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无线电研究中心无线应用与产业研究部主任李珊说,“特别是需在重点领域加大投入,推动5G模组规模上量,降低价格。”
另外,5G融合产业链条长,需要构建新生态新模式。
据李珊介绍,目前5G应用产业生态链复杂,产业生态尚未形成;三类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从不同领域切入融合应用市场。目前运营商牵头主导仍是主流。
而且,市场需求复杂多元,现阶段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合作模式,可能会有更多新型企业入局,原有参与者的定位也可能发生变化。“各环节的产业定位和合作模式仍处于动态成长过程中,商业模式正在不断演变,未来将会出现新型解决方案提供商。”
未来如何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的5G该如何发展呢?
李珊表示,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技术支撑能力、提升网络供给能力、建立融合应用大生态以及加强政策协调支持。
加强技术支撑能力,主要是加快推动R16网络和终端产品研发和商用;加大对R17、R18版本标准制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保障标准进度;推进5G端到端切片、边缘计算等技术加快规模商用。
提升网络供给能力,则是坚持适度超前,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网络建设,行业虚拟专网规模应用;推动各地5G网络基础设施与其他新型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探索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新模式。
建立融合应用大生态,即明确5G应用发展路径,聚焦各行业通用型终端和能力,推动开发低成本芯片/模组;发挥各行业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培育一批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展跨行业合作对接,建设5G融合应用大生态体系。
加强政策协调支持,是指推进各行业制定5G融合发展的政策,加强国家、部委、省市协同联动,破除融合应用发展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构建5G融合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