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24日,微软带着六年磨一剑的Windows 11与全球用户见了面。微软股价随即创出新高,成为继苹果之后又一家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的公司。资本不会说谎,Win11让所有人看到了连接体验创新的价值。
在Windows 11发布会结束后,全球多家媒体不吝赞美之词,更有甚者称此次Win11发布为“有史以来Windows最大升级”,其“全面支持安卓应用以原生方式运行”这一重要功能更是成为新系统的核心看点。它有望彻底扭转个人PC以往连接性不足的短板,并完全打通移动端与桌面端之间的体验界限,从而进一步强化Windows PC的生产力中心属性。当我们透视Win11这一重大变革,探寻创新本质,就不难发现英特尔XPU多平台融合策略以及Bridge技术的贡献实在功不可没。
疫情催化Windows PC变革
几十年来,Wintel联盟(指微软与英特尔组成的商业联盟)始终主导着计算体验的发展,引领行业进步。但近年来,Windows生态逐渐显现出疲态,相较于移动生态显著落后于用户需求。尤其是当计算进入到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PC却处于相对孤立的位置,缺少与移动应用、其他移动设备融合互动的能力,其结果必然导致PC使用体验越来越集中于生产力创造、游戏等特定用途,逐渐丧失其个人运算中心的位置。
然而,最近一年时间里,席卷全球的疫情迫使我们不得不将很多工作、学习居家完成。在此需求的推动下,2020年全球个人PC出货量猛增13个百分点,出货量超过3亿台(数据来自IDC)创下十年来之最,Win10月活设备数量更是超过13亿台!
与此同时,Windows PC原生状态下连接交互短板被一次性集中放大,在线场景崛起给了微软很多深层思考,它们决心以连接融合为主线升级Windows,重塑PC体验。正如纳德拉所说“思考Windows发展的方向,应该首先假设所有Windows用户都拥有iOS或安卓手机,再此基础上考虑它们之间的交互协作和用户体验。Windows不是孤立的,任何操作系统最终都需要与云计算相遇。”
英特尔Bridge技术再造PC连接体验
PC如何突破当前局限走向融合,做到像手机一样连接万物?
微软首先要做的就是融合移动应用生态,构建桌面端与移动端的闭环,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就是英特尔Bridge技术。
Windows 11系统界面
由于指令集不同,安卓应用无法直接在x86平台上面运行,需要经过虚拟软件挂载,或者干脆通过编译器进行转化。英特尔Bridge技术是一套运行时后期编译器(runtime post-complier),它能够让原来为不同硬件平台所编辑的程序,编译转化在x86平台上面运行,所以通过英特尔Bridge,安卓应用就可以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出现在Windows系统当中,与系统高度融合。工作原理有点像苹果M1 Mac内建的Rosetta 2软件,区别是它们的编译方向截然相反。Rosetta 2是将x86平台的应用编译为基于ARM架构的M1平台运行,英特尔Bridge则是将其他平台应用编译为可供x86平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