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上课走神、写作业走神、吃饭走神......好像走神无时无刻都陪伴在孩子身边。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走神呢?你知道走神的真正原因吗?
研究背景
浙江大学的杨欣睿等人,在《走神的发生机制及其对创造性的调节》一文中,对走神的生理学原因、走神程度的测量等,做了非常专业的论述。
问题一:走神可以被测量吗?
当然可以。目前常采用探针探测法、自我报告法、事后回顾法对走神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中,自我报告法能够提供受试者主动意识到的走神数量,探针捕获法能评估受试者实际发生的走神数量,事后回顾法能够对受试者在一段时间(比如一节课)、一件事情(比如写作业)走神的表现做出评价。
问题二:走神只有坏处吗?
也不是。虽然走神影响学习效率,影响工作,但偶尔走神是有好处的。比如,国外有研究就指出,走神的发生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休息,能减轻厌烦,特别是在做重复、枯燥的事情时,能降低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
问题三:走神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研究表明,默认模式网络(DMN)与走神的发生紧密相关。默认模式网络包括内侧前额叶、扣带回、脑岛和后扣带回等脑区。
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
问题四:走神可以被控制吗?
可以。EGG(脑电图)和ERP(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发现,发生走神时,与执行功能、认知控制以及感觉信息的监测相关脑区的δ波、α波会减弱,造成走神;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也发现,走神期间,本应被抑制的与执行功能相关的脑区,包括背侧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等,也被意外激活。
因此,通过生物反馈技术,对相应脑区的δ波、α波进行提升,通过tDCS技术,对执行功能相关的脑区进行抑制,就能控制走神。
生物反馈技术(左)和tDCS技术(右)
当然,每个人情况不同,要采用相关技术(如EGG技术)获取脑电数据,并通过量表(如注意力商数量表)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才能给出具体的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
《走神的发生机制及其对创造性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