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服务行业中,不少商家会以先充值后消费的“预付式消费”形式推出会员卡,凭这些会员卡,会员能享受到不同程度的优惠。然而,不少市民成为会员之后却发现,商家或突然关门,或转包他人,或者承诺的服务难兑现。昨日,记者在台州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了解到,今年以来,一共接到市民关于预付卡的投诉26件,其中美容美发11件、果品超市3件,游泳卡2件。而台州市12315举报申诉指挥中心一共收到预付卡投诉41条,其中以美容和茶餐厅类居多。(详见《预付卡消费,卡在哪?》)
于消费者而言,预付卡不仅携带方便、使用便利,还可享受更多的折扣优惠。而对于发卡商家来说,发行预付卡可提前锁定客户,促进商品销售,提高结算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也正因为如此,预付式消费最近几年似乎成为一种时尚,逐步覆盖到零售、餐饮、娱乐、美容美发、健身、公交市政、通信等诸多行业领域。然而,随着预付式消费范围不断扩大,有关预付卡的消费投诉和纠纷也是逐年递增,充分暴露出预付储值卡在发售和使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预付储值卡的消费投诉和纠纷增多,凸显的是商家诚信意识的缺失,但同时也暴露出有关部门在监管上的缺位。在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虽说对预付卡消费支付方式有相应规定,但商家发卡自主性太强,无需到监管部门登记备案,预付卡的促销方式和退货制度等到底归谁管,也无明确法律规定。实际上,不断发生的商家突然“蒸发”事件虽然早就敲响了警钟,但是有关部门并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并认真采取有效措施杜绝类似的事件发生。
消费者购买了预付卡,实际上是提前消费,购买的是一种消费预期。这种预期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没有一个刚性的制约措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一旦无良商家突然人去楼空卷款潜逃,消费者提起诉讼,法院通过缺席审理,即使判消费者胜诉,但难寻商家踪迹,消费者也无法拿回被卷走的钱款。针对这种情况,国内一些地方工商部门正在借鉴并探索、尝试国外的一些监管制度。譬如,上海规定美容店须向美容行业协会交保证金,消费者一旦与店家发生消费储值卡纠纷,就可凭消保委的调解书或仲裁机构、司法部门的裁决书,从保证金中申请退赔;也有的地方工商部门启用信用管理,把有欺诈行为的商家列入“黑名单”,严重的将永久无法从事同类行业。这些监管做法,无疑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