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中国联通推出流量经营创新产品“流量银行”;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中国电信的类似产品“流量宝”发布最新版本,阿里巴巴集团也推出存取流量的新产品“流量钱包”。加上较早之前魔品科技推出流量管理软件的“流量精灵-流量银行版”;流量银行类的应用产品在短时间内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现象背后代表的是什么趋势,各家产品又有什么区别?基于种种疑问,笔者对各大流量银行进行了分析对比。
联通流量银行:下应用换流量币
按照联通官方的说法,“流量银行”定位为针对3G、4G用户的流量管理与交易平台。同时也是一个为企业用户提供精准、高效营销服务的推广平台。任何一个运营商的用户使用“流量银行”,都可以享受流量随时查询、存取和购买等服务,富余流量还可以转赠他人。此外,用户还可以在参加流量平台上的企业推广活动,免费赚取流量。
然而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会发现,流量并不能在“流量银行”中进行直接转赠或使用。“流量银行”里的一切流量都是以流量币为基础,赠送给他人的也只能是流量币。用户可以通过每日签到等方式获得免费流量币,但主要还通过下载应用获得。再加上底栏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垃圾广告,使得整个“流量银行”充满了各种形式的广告。
电信流量宝:做任务换牛币
与此类似,中国电信的“流量宝”也是以“用户任务”和“牛币”为核心的流量合作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家向运营商购买流量,随后通过活动的方式让用户完成任务以获得流量。而用户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流量后,可以在流量宝的平台将流量转换成牛币,通过牛币才可以实现话费充值等优惠政策。换言之,用户使用“流量宝”产品是无法将流量直接存取或者转赠的,而是需要通过接受商家特殊形式的广告获得流量。
阿里巴巴流量钱包:购物换流量
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流量钱包”则采用另外一种模式。用户在淘宝、天猫购物或参加商家活动,就可以获赠一定的流量。这些流量可像零钱一样“零存整取”,快速提取到手机号码或转赠给家人朋友,兑换成联通、移动、电信等运营商的全国流量包。
用户“流量钱包”里的流量主要来自商家或淘宝官方的赠予,比如在淘宝、天猫店铺中购物满一定额度、参与互动游戏,或是收藏、签到、写评价、抽奖等简单动作,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流量。
魔品科技流量精灵:帮助用户管理流量
与其它行业巨头推出的“流量银行”不同,魔品科技推出的“流量精灵-流量银行版”则在功能上要单纯很多。打开软件界面呈现的就是一个单纯的流量管理功能区域,通过“流量精灵”存取和转赠的流量并不转换为其它任何货币形式,用户也无需完成其它繁复的任务;
流量整个应用中也没有任何广告内容。
据了解,存取流量、转赠流量的功能“流量精灵”酝酿已久。在之前的版本中,“流量精灵”就曾推出流量换话费的功能。结合简单实用的功能与清晰简洁的界面,“流量精灵-流量银行版”在众多行业巨头的竞争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在短时间内已经累积了一批较为忠实的年轻用户。
流量货币化,关键在于自由
抛开各种名称与形式,不难发现,各家的“流量银行”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流量货币化”趋势的具体体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已经成为一种基础的服务形式,移动互联网用户都是通过流量换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与内容。如果将流量定义为移动互联网系统内的一般等价物、虚拟货币,确实可能更好的解决现阶段流量不足和分配的问题。
然而运营商的本质目的在于继续深挖流量的价值,所谓的免费流量无非是裹上了一层糖衣的广告形式。运营商也同时受到特殊体制的限制,用户确实很难强求运营商推出真正能够让利于用户的产品。对于阿里巴巴集团而言,“流量钱包”则更像是淘宝、天猫的附属产品,它在本质上是用户购物行为的强化工具,所提供的流量也受到了限制与制约。
笔者认为,流量货币化的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如果“流量银行”提供流量,但是在获取流量、使用流量上都做了重重限制的话,那么它并未真正向用户提供流量价值,其提供的流量也不是“货币”,而是一种类似货币的“优惠券”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来,目前市场上的“流量银行”类产品,要从噱头转为名副其实,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不过目前看来,魔品科技推出“流量精灵-流量银行版”,比起其它各大“流量银行”要显得更有诚意一些。关注的朋友不妨登陆“流量精灵”的官方网站(jl.mopote.com),或者手机登陆(jl.mopote.com/m)了解和体验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