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国家卫计委确定的2014年医改八大任务之一,就是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和金人工程,加强国家综合管理平台和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50%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
在这些方面,位于国家卫计委办公大楼对面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走在全国前列。不久前,该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被聘任为刚刚成立的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移动医疗专委会首任主任委员。
在刘帆看来,医院正面临医疗服务不断改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现代医院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挑战。他对证券时报记者称,这些挑战隐含了潜在的契机,即利用互联网用户产生的大数据,弥补专业术语与大众语言的鸿沟,在用户意图理解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准确的信息服务;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建立用户模型,为VIP用户量身定做APP,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健康预测与预警。
目前,不少医院已经行动起来了,相比较而言,大医院、知名医院的推进会更困难一些,毕竟包袱更重。不过,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目前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相对滞后的北京协和医院,正在了解跟踪移动医疗的最新进展,希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创业软件董事长葛航对证券时报记者说,移动医疗的机遇在于,信息化成为健康管理的基础,物联网与人体局域网进入家庭,移动互联网颠覆民用市场格局。但他也提醒,中国发展移动医疗还面临挑战,家庭监护及体育和健身市场主要在北美和欧洲,移动健康成本降低需要医疗结构性变化,整个医疗保障行业范围内的合作还不健全,早期试验以外的大规模部署比较缺乏。
赛富投资基金执行董事蔡翔则认为,目前中国的移动医疗类似于2002年的电子商务,估计还有3~5年的探索期。
活法儿网创始人章坚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目前移动医疗健康行业还没有到爆发点,只有打通执行环节才可能迎来行业井喷,其重要参考是“支付宝”对于电子商务的作用。
对于未来发展趋势,英特尔中国区投资总监吴蓉晖对证券时报记者称,移动医疗在国内刚刚开始,商业模式需要探索,付费用户需要培养,未来市场潜力最大的是软件硬件相结合的远程监测和远程数据采集,这种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熙康阿尔卑斯总经理窦元珠则认为,移动医疗和可穿戴设备的本质是追求实时性、便利性、非拘束性、脱手性,只要能实现上述目的,就不应该局限戴在手腕或架在鼻梁上。除了腕表和眼镜,还可以有其他各式各样的随身设备,如富士胶片利用可溶微针结构开发的100um~2000um的针排,针是可溶性针,为安全性多糖材料,内含药物,无痛,可以像创可贴一样完成无痛注射。
而在一直从事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中兴合创投资总监刘明宇看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老幼、慢性病、运动人群会是移动医疗的三大服务群体,移动医疗设备必须具有的特质是操作傻瓜化、结果读数化、结论清晰化。
谁主产业沉浮
国内外不少知名企业已经从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机并开始布局发力。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邹北骥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2012年中国移动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合作成立了移动医疗实验室,以湘雅医院为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主要进行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互联网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主要是电子病历共享;二是大数据获取,5年投资1亿元,为100个科室采集医疗大数据;三是构建健康管理平台。
主要在新闻出版、新媒体、广电、印刷等领域扮演产业引领者角色的方正信息产业集团也在开辟新的业务领域,试图进军移动医疗。还有不少旨在解决看病难等问题的企业应运而生,并受到投资机构的追捧,其中以丁香园、春雨医生、大姨吗、杏树林等最为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