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德 普林斯(E. Ted Prince)
新浪微博和阿里巴巴都在计划去美国上市。在它们之前,已经有许多中国企业迈出了这一步。那么,这些企业的表现如何?
美国投资者整体上是一群容易信任别人的人。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这个词会让他们联想到数量庞大的人口和因此可能带来的巨大收入与利润。因此,中国公司在许多美国投资者——特别是经验不太老到的投资者眼中,就像是宝藏。不过,令初到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发出吸引力的,可不仅仅是“宝藏”这一印象;抽取佣金的美国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商会积极地帮忙推广,即使这家中国公司本身很糟糕,又或者它的股票之后会大跌。
这正是许多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一直以来的表现。突出的例子是嘉汉林业,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被揭露存在虚假和欺诈——至少用美国的会计规则看是这样。
嘉汉林业不是唯一一家财务中存在误导性甚至欺诈性问题的中国公司。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迈瑞公司,它也存在与嘉汉林业相似的问题。因此,中国公司现在在美国的名声非常不好,它们中有许多被怀疑不诚实或是存有欺诈行为。
这个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美国和中国的审计与会计准则差异造成的。两国监管者目前争执的一个焦点是美方是否可以获取中国审计者的工作底稿,中国尚不允许这样做。这令美国投资者更为警惕,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判断中国公司的财务质量,尤其是当他们已经经历过中国公司在IPO后被曝出财务质量低而引发股价暴跌的情形。
但是,我很有把握地认为,新浪微博和阿里巴巴的IPO不会受此影响,包括汽车之家、去哪儿、58同城、久邦数码等计划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也不会受影响。原因不仅包括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的名气相对较大,也包括这些品牌背后的“宝藏”因素。
同其他国家的股市一样,美国股市一部分受到流行风潮而不是经济基本面的驱动。当前的美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时尚驱动的,这也就是“WhatsApp”这类科技公司的股价如此高的原因。美股IPO市场目前炙手可热,美国民众愿意买入这个市场上的任何东西,即使是相对没什么名气的中国公司。因此,预计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的IPO会有亮眼表现,至少短期内如此。
更何况,两家公司背后还会有投行和证券经纪商的积极推广。就在这个时候的这个美国市场,就算是一家毫无名气的中国公司来上市,对它们而言也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不管它们的财务报表质量和资产质量的潜在水平如何。
当然,这种火爆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市场就是这样。迟早有一天,美国股市的热度会退却,说不定还会出现一次微型的崩盘。一旦那种情况出现,可以预计中国公司的股票表现会劣于平均表现,至少部分因为它们是外国公司,部分因为它们是中国公司,部分因为中国公司的财报名声不好。
讽刺的是,许多中国公司更愿意在美国而不是香港等地上市的原因在于,美国的股市规则在许多方面容许某些对小股东不利的做法。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允许上市公司同时发行A类和B类两类股票,其中的一类仅限公司创始人及合作伙伴持有,这类股票每股对应的表决权远远大于另外一类普通股,这从根本上对小股东不公。
因此,在这些公司中,尽管B类股持有者当初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这些股票时每股支付了与公司内部人士及其创始人同样的价格,但他们对公司的治理权力要少得多。香港证交所则不允许这种情形发生,因此,它对于阿里巴巴等封闭式有限公司(股票不上市只在少数人手中掌握担负有限责任的公司)的吸引力就弱得多。
因此,尽管许多中国公司的财务情况在美国受到怀疑,但美国股市允许它们给予大小股东区别对待,这就令美国市场比香港市场更具吸引力。所以,财报质量和公司治理在美国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美国市场整体上要求更高的财务透明度和财务质量,但至少从对身为公司内部人士的大股东的优惠待遇上看,它们比起香港市场来,公平与公开性要低得多。
我认为,大多数更聪明的美国投资者会判断中国大公司的IPO短期表现不错,但长期表现不太清楚。对于不那么知名的中国公司,我认为多数美国投资者会预判它们短期表现不错,但长期可能走低,甚至大跌。这是因为,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会计与审计实务普遍存在非常负面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