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暂停、通报批评、处罚,央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持续“加码”,到底是压制还是管控,令市场有点心惶惶。对此,央行昨日首度做出公开回应表示,此前只是暂停了二维码支付业务和虚拟信用卡业务,并非终止,而暂停的用意在于防控风险。此后,央行将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开办相关业务,以维护支付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此前,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财付通公司线下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要求暂停线下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有关业务,给热得滚烫的互联网金融浇了一盆冷水。
据悉,二维码支付主要应用于移动支付领域,并广泛应用于出租车、商场、超市中。火爆的“快的”、“嘀嘀”打车软件,微信和王府井百货合作的二维码收银,均利用了二维码支付。此外,不少商场和超市推出扫码支付,只要轻松“扫一扫”,就能直接通过支付账户付款。而此前宣传火热的中信银行与阿里巴巴以及腾讯合作开发的虚拟信用卡还未见到“真身”便被暂停。
为何央行会突然暂停二维码支付以及虚拟信用卡?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国际国内对二维码技术在移动支付方面有所尝试和拓展,但总体上有关技术、业务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标准,存在一定风险隐患。一方面二维码生成机制和传输过程存在风险隐患;同时支付终端的安全性较难保障;第三是二维码支付指令验证手段较为单一,安全性屏障不够。同样,“虚拟信用卡”的发卡流程全程网络化,省略了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突破了现有发卡面签审核等基本管理要求,对反洗钱法律制度和账户实名制度产生较大冲击,极易发生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
除此之外,针对此前央行发布《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意见稿)对第三方支付转账、消费所做出的限制,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内所提出的限额标准,仅是综合考虑近年来主要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笔均交易以及反洗钱要求等提出的初步意见,还未最终敲定,对于支付转账限额仍会继续修正。
最让互联网金融人士关注的是,央行监管的频频加码让市场一度认为监管层态度有所转变,央行对此也做出了解释。“近期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加码’只是为了防范风险。央行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从未变过,但对于互联网金融仍需适度监管,只是不宜管得过多过死,要为创新和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