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准智能表设计非常简约,两键式按钮实现多种功能。
宜准智能表可与智能手机互联互通,避免了运动时携带手机的烦恼。
作者:蔡英元
时间流转,事物生灭。人类从来无法像来自外星球的都敏俊教授那样,让时间停顿,当然,更无法让时光倒流。
从大型的钟,到小型的表,满足的无非是人类感知时间的迫切需求:首先掌握自己在时间长河中的“相对位置”,才能安排下一步如何顺流而下,往何处去,与何人相逢。
天文计时也好,原子钟计时也罢,使用擒纵机构的机械表也好,应用集成电路的石英表也罢,都是为了让这个相对位置更为精确。9点上班,10点开会,12点约了女友吃饭,只要想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踏准时间的节奏。这也是为何百余年来,不够便携的怀表,逐渐为手腕上一目了然的手表所代替。人类需要精准感知时间的节奏, 而手表是满足这一强大需求的最便捷工具。此外,手表还衍生出装饰性、投资性、多功能性等附属功能。但无论何时,计时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功能。即使是贵金属的镶着钻的价值连城的手表,倘若机芯不能工作,谁不会把它戴在腕上。
手表优势险遭颠覆
而到了20世纪末,一个替代性的产品逐步进入成熟期,迅速夺走了传统腕表看似牢不可破的随身必需品地位。从寻呼机,到模拟信号的大哥大,再到目前都市中几乎人手一只的智能手机,一场现代化的通讯风暴呼啸而至,几乎毫不费力,就把手表从大众手腕上吹得无影无踪。对此,不能嗔怪人类在更为便捷的工具面前善变厌旧,只能说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化设备太过强大,轻易就颠覆了传统手表。这鲜活的案例,不得不让人深深赞叹科技的力量。
面对市场的节节败退,传统腕表企业一方面心有不甘,无奈大势已去,一方面卧薪尝胆,图谋东山再起。实际上,手机不是无懈可击,其便携性及续航能力都是目前尚难克服的短板,而且在许多特定场合下无法使用。从军情会议、高考考场,到潜水游泳,攀登雪山,以及无人区长时间穿越等等场合,手机或者被限定使用,或者被弃之一旁。因为离开了通信网络,离开了电池电力,手机之计时功能,还比不上当年的怀表。
而手表这种产品形态更不是一无是处,否则人类不会用千百年的智慧来把戴到腕上。我们看到,许多腕表企业针对手机的上述功能短板,研发出了登山表、潜水表、铁三表、GPS表及心率表等等多功能腕表。这些主要投放到运动人群的多功能表,以及主攻中高端消费人群的奢侈品表、时装表,死死捍卫着腕表的市场份额。
奈何此消彼长,当下腕表行业基本上在运动人群、时尚人群、部分特种行业人群和高端奢侈品消费群体中寻找出路,满足偏个体化的产品需求,终难成其为大众产品。
腕表企业蛰伏待机
手表制造业是夕阳产业吗?我的观点是否定的,原因基于三个判断:其一,替代目前“块状”智能手机的产品一定会出现,就像手表当年替代怀表一样;其二,人类对便利性和便携性的实用产品需求,是欲壑难填的。其三,人类对数字化网络的依耐性是成瘾的,而手表是理想的移动终端形态之一。
手机有其短,手表有其长。古语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表达对时势演变和否极泰来的比喻。现代社会变化日益加快,恐已不能用30年为时间单位。只要芯片小型化或者电池的形态、容量一旦有了突破性的创新,手表之长未必就不能压过智能手机。普罗大众,只是在等待,这个东风压倒西风的新型腕上设备,何时到来。
可佩戴设备的概念近两三年提得比较多,行行业业的有识之士也在观望其商机。遗憾迄今为止,颠覆性的产品尚未出现。智能手环也好,手表式手机也罢,都是过渡性的产品。把移动终端变成腕上的手表或鼻梁上的眼镜,还只是一种探索,一种趋势。市面上大多数所谓的可佩戴设备不过是迎合这种趋势的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