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的爆发式成功让银行业“狼来了”的声音瞬时弥漫,对于余额宝,银行业在思考其成功的背后时,也不免心存桎梏,毕竟突然冒出个小字辈从自己锅里抢肉,已经触及了他们的底线。
于是,银行业的既得利益者跳出来质疑余额宝甚至阿里金融的合法性以及安全性也不足为怪。虽然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支持余额宝,但一家民营企业面对垄断金融行业几十年的庞然大物时,面对面的硬碰显然不是明智之举,那么阿里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
显然,从现在的情况看,余额宝已经成为阿里金融最勇猛的先锋。但除了与银行打打嘴仗外,无论从业务角度还是宣传角度看,余额宝都不宜再有什么大动作了,所以,阿里对于余额宝的态度应该是不进为退,吸引正面火力。在余额宝的掩护下,其他阿里各种类金融产品陆续低调推出,丰富产品链条,以期一击致命。
细数阿里在余额宝后推出的理财产品,最先被业内关注的应该是“定期宝”,推出时间是2014年春节后。在当时的时间段,余额宝已经被银行业广泛关注,并吸引了超过4000亿的资金。当业内盛传阿里在这个时间段推出“定期宝”后,银行业马上警惕起来,如果“定期宝”为真,那意味着阿里不仅抢了活期存款的蛋糕,也在觊觎定期存款。
不过,不知是博弈的结果,还是阿里压根就没有“大跃进”到定期的想法,反正阿里负责人正面否认了“定期宝”的存在,并解释“定期宝”其实是一个“马上有钱”的活动,挂靠的也不是基金,而是一个一年期的保险产品,且只限于2月8、9、10日三天预约,并非长期开放。
其实,挂靠保险也好,临时产品也罢,只要市场有需求,我相信“定期宝”可以随时“转正”。之所以没形成类似余额宝的产品,重要的在于银行业的态度与监管的压力。我觉得“定期宝”更像是阿里试探业内底线的一个尝试,如果各方面压力都大,那这个激进的产品可以以后再说,并进行其他稍微含蓄的尝试。
SO,最近阿里“娱乐宝”和“参聚险”就应该是“定期宝”的延续。我们可以仔细看下这两款产品并从中品味下阿里的“宝宝”战略。
“娱乐宝”说白了,从阿里的金融战略说,是比较保守的。最多1000元的上限也最大程度上麻痹了银行,现在大家更多考虑的是“娱乐宝”是不是众筹,而没有把“娱乐宝”当成一个真正的理财产品来看,其关键就在于体量太小。
殊不知这正是阿里的目的,“娱乐宝”现在体量虽小,但通过娱乐概念以及人人都可以保本保息过把电影投资人瘾的噱头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大家看“娱乐宝”也更多的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去看,而忽视了“娱乐宝”可能在金融领域引起的风暴。但是一旦事实证明此法可行,并且能最大程度的绕过金融领域既得利益者的背景和潜在手段,那多弄几个电影来玩依然很容易。电影可以这么搞,其他文化产业呢?其他第三产业呢?游戏宝、世界杯宝是不是也能出现呢?又能吸引多少资金呢?
OK,如果“娱乐宝”在金融领域看,还只是理财的话,那“参聚险”就更“凶残”了。
“参聚险”是一个针对聚划算保证金开发的保险产品。原本,商家在参加聚划算的时候,需要冻结一笔保证金,但现在商家购买“参聚险”就能替代了,费率是0.3%。以商家参加聚划算要冻结10万商品保证金为例,选参聚险最低只需300元。而之前,商家如果流通资金不够,去银行短期借款,不仅10万元的利息要将近1000元,各种手续更是烦不胜烦。
好吧,表面看,这个“参聚险”好像更与银行业沾不上边,而且是人家阿里针对自己旗下聚划算业务开发的,但是,这个好像有点银行小额短期贷款的意思吧。虽然阿里金融小贷业务已经出现几年了,但更多是从传统贷款的模式去做,如果阿里把小贷通过“宝宝”模式去做,影响的肯定不止是阿里系的商家,并且想像空间不比余额宝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