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非上市公司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估值。风投属于关注度经济,风投公司和风投资本家确实需要这种具有轰动效应的“独角兽”式公司当自己的活招牌。但我们不应过度强调这些案例对于风投成功与否的重要性,而应更加努力地挖掘更多真正表现出色的公司。
上周五晚些时候,我计划采访一家企业技术公司的CEO。这家公司本周将宣布新一轮的风投融资。我经常接到这类邀请,可能每天都有十几次。我之所以同意做这次采访是因为它的邀请函。它管十分简短,甚至连这家公司的名称都没有提到。相反,它只是透露,本轮融资对这家神秘公司的估值为10亿美元。
是的,10亿美元。又是一家独角兽式的企业。拉风的存在。这样的描述(显然)激发了我打电话的念头,尽管我连要打给谁都不知道。
这将是我两周来的第3篇“独角兽”报道,3月13日的报道是网络订票平台Eventbrite,3月20日报道了移动信息传输公司Tango。如果算上我采访Castlight投资人布莱恩•罗伯斯的文章,这篇可以说是第四篇。我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报道Airbnb的融资交易,这家公司显然正在竭力按100亿美元估值进行融资(即非常神秘的Decacorn)。
每一家获得10亿美元估值的非上市公司都非常了不起。要知道,十年前,这些公司就算是在创始人本人的眼中也是前景难料。因此,在此向所有这些成功者致敬,然后继续进行跟踪报道。
但有一个问题有点开始困扰我:我们这样关注阶段性估值庞大的公司,可能导致我们一定程度上忽视那些估值未达到10位数但财务数据更好的公司。我们报道投资人时,这一点尤其突出。
我的意思是:假设ABC风投对一家交易后估值10亿美元的公司投资了5,000万美元,获得5%股份(是的,这里我进行了简化分析)。随后,这家公司上市,获得估值20亿美元,然后二级市场市值升到了50亿美元。突然之间,这笔投资的价值达到了2.50亿美元。太棒了。另外,假设123风投对一家交易后估值2,500万美元的公司投资500万美元,这家公司被雅虎(Yahoo)以2.50亿美元收购(因此向123风投支付5,000万美元)。在我看来,123风投的交易似乎更划算,因为它实现了10倍的投资回报,而ABC风投仅实现了5倍投资回报。
但媒体不会公开为123风投唱颂歌,因为他们没有逮住“独角兽”。不过,现实是投资10亿美元以上公司的风投大部分也没有抓住“独角兽”。当然,有些公司确实捕获了“独角兽”(往往投资时间很早),但大多数进入很晚,只是搭一段顺风车。
以《福布斯》(Forbes)杂志年度最佳创投人排行榜(Midas List)为例,这份排行榜宣称对全球顶尖的科技风投人进行排行。排行计算的主要依据是退出成本(即收购或IPO),但同时也收录了几家尚未上市的独角兽公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Accel的吉姆•布雷耶即使是在Facebook上市前也能在排行榜上占据榜首位置)。就算123风投有十几家账面市盈率达到两位数的未上市公司也没用,因为这些公司没有一家的估值达到了10亿美元。相比持有一家籍籍无名的生物科技公司的Series A优先股(刚刚以1.50亿美元或2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Series D融资),不如参与Airbnb大规模的Series C融资。
是的,风投是一项关于关注度的生意。每只基金都需要一、两家表现特别出众的公司来实现他们向投资者承诺的回报率。但可能我们都需要更加努力地来找到这些表现出众的公司,而不只是痴迷于那些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