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我们熟稔地使用着各种工具、插件、设置,将种种微妙的小心思隐蔽在一片貌似祥和的风平浪静之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为网络社交赋予了重重含义?而当工作和生活被爆炸的信息所席卷,你是否还有充足的精力和心情去永远保持这份“礼貌”?
即便在脑海中假想“热脸贴冷屁股”的戏码,也会觉得自己受到伤害
种种网络社交“伎俩”,让心理咨询师肖雪萍感受到的是,大伙儿都在琢磨着“藏起来”。“大的藏,是把自己藏在电脑后面;小的藏,是不在网络上留下痕迹。”
在肖雪萍看来,如今网络和电子设备的发达,让现代人可以不需要与别人有接触就能够生存,同时也让身在其中的人感到越发的孤独。“人的天性是群居的,这种孤独会令人缺乏安全感,可安全感的缺乏又会让人下意识地封闭自己。大概这就是人们又希望窥探彼此,又想抹去自身痕迹的原因吧。”
“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无论现实还是网络,追求的是一种平等、互惠。看似轻描淡写的点击,其实在网上关注一个人,我们也是付出了成本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何凌南说。
这种网络关注的“成本”,并非指物质,而是包括时间、信息、情感等在内抽象的东西。“我们关注了谁,当然希望对方也能有对等的回报,谁都不想‘热脸贴冷屁股’,是吧?”
何凌南解释,如果和对方进行互动,比如留言,但对方不回复,好像就被人拒绝了。如果去对方的页面,对方却没有“礼尚往来”地也“回踩”自己的页面,自己免不了会在脑海中“上演”这样的戏码:“完了,别人都会发现我关注的人没有回看我,大家还会嘲笑我,你看,你这么关注别人,人家都不理你。”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人会如此“闲情逸致”地关注“谁看了谁,谁跟谁打了招呼,对方有没有回看,有没有回复”呢?不过,即便这种“假想”只停留在脑海中,也会让自己有种受伤害的感觉,所以大家干脆通过不留痕迹来保护自己。
而在什么人面前倾向于“无痕”,主要是和一个人的自我认识与心理预期有关。“小时候,我们的自我认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小朋友之间无所谓谁拒绝了谁。青少年处于建设和累积阶段,拼命寻找不拒绝自己的群体。到一个新班级,我们会选择主动和自己说话的人做朋友,有保护自尊的意识。随着大学毕业、工作,我们逐渐建立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和心理预期。如果交往中被自认与自己的地位、层次、水平差不多,甚至更低的人拒绝或无视,会觉得特别受伤。” 何凌南总结,没有把握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在与自己各方面相当的人面前“无痕”。
当然,如果对方是“大牛”,特别权威的人,显然高出自己的“层级”,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的心理预期是对方本来就会拒绝你,或者不会太热情,至少不是百分之百对等地对待你,那即便被对方拒绝,你也不觉得难过。假使对方说了几句话,甚至关注了你,你也许还会受宠若惊呢!”
“发现就发现吧,反正我在他们心中估计也不重要”
不久前,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悄悄地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百余字的消息,称“现在微信已绑架了生活,已有微信群和信息量太多,每天无法读完和回复。”并表示自己“准备先退出几百个微信群,尝试在微信上闭关静修两月。”(氧分子网)
兼具实时对讲、发图片、建群等多项功能的微信已“全面入侵”我们的生活,它可直接点对点送达,拉人进群也不必经过对方同意,完全称得上高效迅捷,却也在无形之中牵扯掉人们大量的精力。
互联网职员文晓的领导最爱用的工作布置手段就是微信,一有什么需要跨部门协作的突发状况,几分钟之内便可组建一个“×××任务群”,所有相关人员都被囊括其中。统筹分配的、传照片的、发文字的……握着手机就能参与,哪怕不在电脑前也逃脱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