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100按】“互联网思维”大举来袭时,传媒业首当其冲。有数据显示,谷歌去年的营收已全美纸媒的广告营收总和、而在国内,连《财经》这样的媒体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业绩大滑,纸媒似乎遭遇了看不见尽头的寒冬。本文作者范锋以一名媒体从业者的角度观察,认为纸媒此景,与不擅利用互联网有直接关系,言外之意是,虽说纸媒的寒冬会蔓延,但中国的新闻业还会有新的发展空间,前提是接受和充分理解网民的阅读习惯,把握“注意力经济”,按照新型传播方式改善读者体验,这样的话,数字广告也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其实关于为什么大家都开始热衷谈互联网思维的原因,之前我想差不多已经讲清楚了,归结起来就是两句话,互联网企业的活法跟传统不同,以前桌面互联网时代,虽然网络公司已经创造了不少成功神话,但毕竟还是个小圈子;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模式开始跨界,在不断侵蚀或改造传统行业的玩法,不断深刻的改变我们的生活,于是互联网思维遂成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
今天想谈谈互联网思维对传媒业的影响和改变。2000年以来,我的绝大部分工作经历,实际上都算是在传媒业,报纸和网络媒体,周围的朋友也大多以此为生,很了解这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值得说的不少,一下子也讲不完,以后得空就聊聊吧。
媒体业在中国是有“光环”的。曾几何时,我们一看到“记者、编辑”这样的名片,顿觉高大上,“无冕之王”,其实,清醒点的人都知道,往往不是记者本人多牛掰,而是记者背后的媒体,多少年来被视为“喉舌”,是公信力的符号。说的不客气点儿,大部分自我感觉良好的记者们,其实是“公权力”这个老虎前面的“狐狸”而已。
我一直觉得,媒体业的这个光环,是中国特殊的背景下的产物,并不是媒体本质的东西,而媒体的本质在于“传播力”,实际上,从纸媒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技术和介质一直在推动着媒体传播力的变迁。没有传播力都称不上媒体,如果说公信力就是媒体的话,那就只能说政府发的红头文件才是真正的“媒体”了。所以,媒体业的商业模式,本质上还是要寻求信息的传播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注意力经济”,这个不管是纸媒还是到现在的网媒,实际上都没有变。
如果仅从商业上看,有传播力的媒体就有商业价值,没有传播力的媒体,公信力再大,未必就能有商业价值。纸媒为什么收入节节下滑?归根结底是因为通过报纸获得信息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什么百度的广告收入会超过央视成为第一大媒体?因为百度的用户比央视更多了,传播力比央视更大嘛。
记得很多年前有次和雷军聊天,他说传播一篇企业的新闻,地方小报《北京商报》不一定比《人民日报》传播力小,对企业的价值更大。因为他发现人民日报的稿子当时在网络上根本看不到,而北京商报上一篇文章,差不多几十家网站都转载(大家知道两年前人民日报推网上看新闻收费是多么愚蠢了吧?今天的二条、三条文章请看我当年写的评论人民日报网上收费的文章)。
雷军这个观点,其实深刻地说明了,商业化的媒体运营,应该是思考如何获得用户获得传播力,而不是设置各种障碍,自绝于新技术、新工具和新的传播方法。创新是动态的,没有一劳永逸、永远领先的技术、工具和传播手段。百度目前可以算是中国第一大媒体,但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时候,百度是否能保得住这个老大地位,也很难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过去,未来呢?
范氏途说乱曰:纸媒的衰落,其实就是老是把自己定位为高高在上的“纸媒”,事实是,谁限制你利用互联网了啊?相比较那些草根的互联网创业者,纸媒该有多大的优势赢得竞争啊!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