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得我们能以前所未有的便利接触吸收到人类文明的海量知识,人也因此变得更聪明。
互联网使知识的习得过程大大压缩,违背了知识获取的规律,因而人会变得更愚蠢。
今年是互联网问世25周年。互联网对世界的改变、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之大,在今天恐已无人置疑,但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多地渗入人们的认知领域,不同看法和争议也随之而起。
我们觉得这种争论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对引导社会大众在互联网时代趋利避害是有益的,为此《科汇观点》组织了这次讨论,并以这种方式庆祝互联网走过四分之一个世纪。
争议因何而起
“互联网就是一种工具。”——葛剑雄
“争论的本质是两个时代的思维冲突。”——魏武挥
“我批判的是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江晓原
“给互联网贴上非黑即白的标签,这是一种有缺陷的思维定势。”——吉永华
吉永华:
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围绕互联网使人聪明还是愚蠢的争论始终不断,争论的结果无非是双方互贴标签。给互联网贴上非黑即白的标签,这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定势,是有缺陷的。
有人将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以及外围影响称之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其带来的影响首先是知识爆炸。互联网技术催生了Email、网页、微博、微信,这些已让我们的大脑应接不暇。互联网带来的整体性的知识拓延模式,更为全球脑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战略性的布局。
其次是互联网给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机遇,在一个思想可以通过点击按纽跨越海洋的时代,正是这种紧密的、无时无刻的联系,造就了思想的冲撞,迸发出了不断创新的火花,最终成为技术革新的引擎,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再次,互联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人类可以不通过任何有形的载体获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一转眼、一抬手、一点击,世界尽收眼底,这个世界的瞬息变化尽在指间。从这些意义上说,我是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者。
但对于作为工具的互联网我们既要拥抱又要有所防范,避免通过互联网导致个性自我的非理性放大。若借助互联网平台,放任色情以及坑蒙拐骗这种负能量肆意爆燃,那才是人类真正的愚蠢。
魏武挥:
网络对整个人类的生活有益有害?它的便利性是放在那里的,比如说要搜索一些信息,几乎可以说是唾手可得,完全不用巴巴地跑到图书馆里上上下下地折腾翻寻资料。但也有人大声疾呼要警惕,互联网正在摧毁我们的生活,先后有好多本书问世讨论这个议题。
在我看来,这是两个时代的思维冲突。一个可以称为“工业时代思维”,一个可以称为“后工业时代思维”或者“信息时代思维”,又或者,套用时下一个极热的词——“互联网思维”。
事实上,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石,电脑却是工业时代末期的产物。电脑对信息的组织,很有些工业时代的痕迹:目录套目录。所有的文件,都必须有一个目录从属,直至根目录。而且,文件和目录一一对应。这是多么有秩序的结构!
电脑催生了互联网,早期的互联网也有着这种痕迹。比如早期的所谓搜索,雅虎就先建立了一个目录树,把所有能找到的网站分门别类地放在相应目录下。不过,有一些改进的是,一个网站的确可以从属于不同的目录,但目录树结构依然存在。雅虎后来改成了门户,这个思维依然没有丢弃。直到今天,你依然可以看到门户的信息组织结构,就是一个以频道套栏目为主线的目录树,所有的信息,都在目录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