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雅琼
当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产业升级大幕开启,机器人概念的火爆也如约而至。而在业界看来,这不过是机器人产业爆发前的预热,这一“看不到天花板”的产业正以蓬勃的姿态,奔向其黄金时代。
“国内机器人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会持续很长时间。保守来看,可能是5~10年。”2013年第一财经最佳分析师评选机械行业第一名、广发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董亚光称,如果国内机器人公司持之以恒,不断加大投入,很有可能在这段时间掌握核心技术,改善市场定位。
“用工荒”促升级带来的惊喜
伴随着“90后”逐渐走入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人口红利的消退。
“人均劳动力成本近两年平均下来每年都有10%的增速。”董亚光称,从节省开支的角度,机器人对人工的替代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升级。在从量向质的转折中,提高价值链要求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使产品质量趋于稳定。
两大因素给机器人产业的爆发性增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显示,2005~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达到25%。中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仍旧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大陆机器人密度仅为21,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差8倍~10倍。
2013年12月30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IFR预计,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这一年也在业界被认为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元年。“在未来10年,这是一个看不到天花板的行业。”申银万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龙官此前曾公开表示。
而董亚光认为,机器人产业增速也要经过与宏观经济增速的博弈,并且需要克服激烈的同业竞争可能带来的影响。“如果宏观经济整体低迷,影响到制造业的投资,也会影响到机器人的需求。另外,机器人公司之间一旦出现‘价格战’,导致利润率下滑,对经营业绩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关注掌握核心技术的上市公司
基于对机器人这一“看不见天花板”产业增速的一致预期,从2013年年底开始,其所属智能机器板块一路走俏,板块估值也一路攀升。
董亚光建议,最近几年可以更多关注主流行业积累深厚、股东背景较为权威的上市公司。“去年机器人在机械行业属于表现比较好的一个子行业,到今年估值已经比较高,需要兑现市场预期。主流关注度比较高的上市公司规模已经有所发展,股东背景都是国内机器人研究领域的权威机构,更有可能率先掌握核心技术。”
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电机、伺服系统、驱动系统以及减速机。国内机器人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一是没有规模,二就是核心零部件无法自给。
董亚光介绍,机器人产业的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机器人本体,比如工业机械手等;一类是系统集成,为用户企业做一些自动化的生产线。国内机器人本体生产式微,市场份额基本由国外机器人制造公司覆盖。国内机器人企业多数生产系统集成,优势主要在技术人员人工成本方面,以及对接一些规模不大的传统企业。目前国内生产机器人的上市公司,本体占比仍然较小,个别能够生产控制系统的公司,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品可靠性还有待市场检验。但是如果持之以恒,不断加大投入,是有可能在未来5~10年,掌握核心技术,改善市场定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