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OpenSSL在今年4月7日推出了OpenSSL 1.01g,修复了这个漏洞。目前,国内大量网站正在紧急通过更新软件来修复漏洞。
然而,此时距该款缺陷软件推出的2012年3月12日已两年有余,是否有账号信息被窃取尚无法评估。
谁该对信息泄露担责
如果用户登录了一个使用了该缺陷协议的网站,导致信息被盗并产生损失,谁应该对损失负责?这是接下来我们可能要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法律专家、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巍认为,该事件涉及的法律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窃取信息者,即黑客的法律责任;二是存在漏洞服务器因漏洞造成用户损失的责任。前者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有明文规定,后者则较为复杂。
“据资料显示,该漏洞早在两年前就曾显现,黑客可以非法获取存在漏洞服务器高达64K数据,这些数据已经足够获取个人包括财产数据在内的敏感信息。”朱巍向《法制日报》记者分析。
他介绍,在网络交易中,交易网站有义务保护用户信息安全,这是源自“用户协议”的约定和交易诚信责任组成部分。一旦导致用户受损,网站应承担包括违约责任、侵权责任在内的民事法律责任。
“不过,网站也可能有抗辩理由,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免责条款的抗辩、不可抗力的抗辩和已尽到提示义务的抗辩。”朱巍说。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认为,关于不可抗力这一条抗辩理由争议最大。
“这个漏洞被发现以前造成的损失,网站是否要负责?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讨论。因为这不是网站自己的漏洞,只是网站采用了这种国内外通用的协议标准,而这种协议标准本身就存在漏洞,这对于网站来说是无法预料的。这到底算不算不可抗力,我现在也不能确定。”赵占领对《法制日报》记者表示。
朱巍则认为,在此次事件中,不可抗力的抗辩并不成立。“病毒、漏洞或黑客攻击在网络世界中广泛存在,其破坏和出现频率也无法预计,一般理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网站可以依据不可抗力进行免责。不过,在本事件中,SSL漏洞在两年前就已经出现,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网站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因此不能以不可抗力免责。”
而对于在漏洞被发现之后仍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则没有太多争议。赵占领认为,如果网站在漏洞发现之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导致用户损失进一步扩大,网站毫无疑问地要承担赔偿责任。
若发生损失如何维权
即便发生损失后用户存在维权空间,但被问及是否有成功案例时,多名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均没有给出肯定答案。
“实践中我听说的起诉案例只有一个,现在还没有判:浙江一个酒店开发的酒店Wi-Fi管理、认证系统,因存在漏洞而导致用户信息泄露,被起诉至法院,前不久刚立案,结果现在还没出来。”赵占领介绍。
而大多数案件都未能走到起诉这一步。
赵占领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取证太困难,一般用户根本没办法证明信息是通过哪个渠道泄露的,因为一般用户的这些信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的,所以很难证明。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公安机关立案,查到犯罪嫌疑人,查清到底是哪个渠道泄露的。
他介绍,一旦查清,如果是网站自身或者内部员工泄露,刑法修正案(七)有规定“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之前,电信公司和支付宝公司泄露用户信息的案例就是属于这种。而如果是网站被动泄露的,情况则如上文所述,更加复杂。
赵占领认为,现有的法律措施大多是进行事后约束,这并非简单立法即可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