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感受
——打车软件省钱划算
家住山语华庭小区做生意的尹女士不喜欢开车,每天都是打车来回跑,她一个月的打车钱近千元。自从听说“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软件进入我市后,未开通手机微信的尹女士立即开通微信,每次出门打车,她先用“快的打车”联系出租车,两款软件交替使用。她给记者粗略地算了一下,如果一天乘坐4次出租车,一次节省3元钱,一个月能省300多元,太划算了。
使用两款打车软件中的任意一款,司机和乘客都会获益,花钱少,还能告别拥挤的公交车,很多年轻乘客都下载了打车软件。但对于很多没有使用智能手机的中老年乘客来说,打车成了一个难题。市民杜先生认为,如果所有的出租车都使用打车软件预约乘客,那么很多在路边打车的流动乘客自然就无车可坐。
也有市民担心,这种建立在纯信用上的口头要约,如何约束双方?
据了解,该软件中已预先设立了约束机制。司机接单后,司乘双方都可在系统中看到对方曾经的信用,任何一方违约会有相应惩罚措施。乘客第一次爽约后,将受到停号一周处罚;第二次停号两周;假如同一电话号码第三次出现爽约,该号码会被“拉黑”,无法再使用该软件。出租车司机出现逃单,出租车司机也将受到停号处罚,三次爽约永久停用。
短 评
让“多赢”局面持久发展
马明明
作为技术进步改变生活方式的一个例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打车软件,正在为城市市民塑造一种新的出行习惯。日前,“快的”、“嘀嘀”两大手机打车软件现身我市出租行业,许多市民和出租车司机大呼方便,不仅让出租车降低了空驶率,也有利于城市汽车尾气的减少,创造了一种“多赢”的局面。
当互联网邂逅出租车时,打车软件应运而生,“物之新成、必有其瑕”,打车软件引发众多争议,利弊尽显。有利的一面,乘客和出租车司机通过智能手机双向选择,约定出行路线和以“小费”形式体现的适度提价,节约了双方的时间和选择成本,让乘客免于在路边长久等待,乘客通过预约享受“私家车”般的待遇,对司机而言,不仅可以增加收入,也降低了空驶率,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一个“多赢”格局。不利的一面,司机专心“刷单”妨碍了驾驶安全,“诈单”“爽约”等不诚信行为频现,“流动拒载”让习惯了招手打车的市民眼看着空车呼啸而过,发生纠纷可能投诉无门。
如何面对这样一道新课题?行业和政府不能因为一些“过敏症”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要趋利除弊,在尊重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政府需出台相应政策,发挥有效引导,相关企业需要积极配合,出租车司机也应当诚信自律。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多赢”局面才能更持久更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