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新区通过不断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覆盖全区的立体化通信基础网络和良好的投资开放环境,使国内外众多知名公司的研发中心和产品落户新区。
二是“两化”深度融合,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大耐泵业通过引进ERP生产管理系统,建成了应用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平台、生产运行管理平台、办公管理平台和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从分散向集中的阶段性跨越。SAP软件的投入使用,标志着公司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形成信息化和工业化互为支撑、互为促进的发展态势。该项目的实施获得了国家资金补助,并获得“大连市信息化推广应用优秀项目二等奖”。
三是信息化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由于不断壮大集成电路产业,使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和微电子装备在产品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提升了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并在数控机床、风电、核电设备等领域向产业链高端提升探索,重点发展了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使产业与产品结构更趋于合理。大连机床集团加快十余个系列、300多个品种新产品研发生产,使主导产品居于行业领先地位,跻身世界机床行业前5强。大连机床集团、光洋科技等企业研制的五(多)轴数控系统开始装备国产数控机床。
四是带动了产业链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较长,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产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
围绕汽车产业,已聚集了众多服务配套产业。
五是“两化”融合提高了产业集群的信息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提升发展。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在市经信委的指导下,新区近年来整合内部资源,围绕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组织实施了“传统产业与IT企业对接工程”,实行双向扶持政策,使一批自主创新的产品在机床等行业得到了推广应用,成功签署了30多项,近亿元的合作协议。既扶强做大了一批软件企业,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装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门槛,对加快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信息化应用与信息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人才队伍建设结硕果
新区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新区已设立11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博士后科研基地,在站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多达43名。组织申报并获批辽宁省博士后项目43项。26个博士后结项项目实现了产业化,年销售收入新增10.3亿元。海外研发团队项目效益明显。区内17个海外研发团队引进项目获省政府批准,立项数量占全市四分之一。新区14个引进海外研发团队项目和26个引智项目已实现了产业化,年销售收入新增2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