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网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实施火炬计划的基础上,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5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20余年的建设,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了105家,这些高新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年来,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近40%。据对88家国家高新区5.7万家企业的统计,201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33425.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2.3%;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8%;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业增加值为7亿元,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高新区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价值链低端锁定、企业集聚性差、创新体系不健全和发展空间受限等方面。
价值链低端锁定。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包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组装和营销等多个环节的大系统。高新区内应该形成研发等高价值环节集群,其所在地应形成为其配套的产业链集群。但目前除了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新区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外,其它高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雷同、层次低下、产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下游等问题,造成高新区内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低,产业链条呈现短而粗的现象。
企业集聚性差。在发展初期的招商引资过程中,高新区很少从专业化分工、市场细分、价值链延伸,以及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上去考虑,而是为了短期内吸引企业而较随意地进行项目选择和企业选址规划,从而造成目前高新区内部产业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间的相互关联。
创新体系不健全。企业较差的集聚性导致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欠缺。另外,尽管大多数高新区附近都有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但是有些高新区附近的高校设置的专业或者科研机构从事的研究领域与高新区的产业匹配性不强。这些都影响了企业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建立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
发展空间受限。在高新区发展过程中,由于缺少统筹规划,土地使用比较随意。目前,很多高新区内可供开发使用的土地很少,导致已签约项目无法开工建设,新洽谈项目也面临着无地可供的境地,不同程度的遭遇了“地荒”。
园区循环化改造是园区循环化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园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循环化改造是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按照“产业成链、企业成群、物质循环”等方面的要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等措施,将园区打造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循环经济园区的一种路径。依据赛迪顾问的项目经验,在对高新区进行循环化改造时,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项目选择立足产业链上游。在高新区关键补链项目选择时,要多选择那些对园内产业链具有重大影响的上游环节,比如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加工处理环节、核心技术研发环节,只有控制在上游环节,才能占领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2、促进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有多重优势: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增强企业对本地资源的整合能力,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集群内企业具有共同的产业特征和“根植性”、地理接近性等特点,有助于银行了解群内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其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从而增强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不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