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银联NFC支付抢占二维码地盘
发表时间:2014年4月17日 11:38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购物甚至手机理财正在成为年轻人中新的时尚。为了迎合这种潮流,近年来,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商、金融机构、应用服务商等产业链上的“小伙伴”们也没少在移动支付这个打通手机金融服务的关键环节上下功夫。近日,中国银联发布的最新消息,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银联主推的支持NFC(近距离通信)手机支付的“闪付”平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300万台的终端POS机改造。显然,趁着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二维码支付方式被暂时性“叫停”的当口,NFC支付正在加速抢占地盘。但对于方兴未艾的移动支付来说,银联的抢跑只不过是一个开始,有关NFC和二维码支付究竟谁将胜出的争论也渐入高潮。

银联力推NFC:安全有保障用户吐槽:手机不便宜

在今年初的二维码支付被暂停风波中,传统金融机构被不少网友视为“幕后黑手”,这其中尤以银联背负的骂名最多。但无论真相如何,银联近年来也的确在移动支付市场展开积极努力。以银联力捧的NFC技术为例,早期虽然曾经和电信运营商之间发生过技术标准的争夺,但在推广NFC这种近场支付的移动支付方式上,相对传统的金融机构和电信运营商们还是有着共识的。

而之所以力推NFC,中国银联移动支付部副总经理蒋海俭表示,最主要是因为NFC近场支付的方式更加安全。因为有着硬件芯片的存在,NFC支付能够提供硬件级的加密手段,理论上显然要比软件生成的二维码支付要让人放心不少。对于这一点,曾经在日本生活了三年的Leo也颇为认同。据他介绍,在日本NFC支付十分普遍,这主要是因为运营商的推动。早在2006年,日本的电信运营商就已经开始在定制手机中加入了NFC芯片,并且尝试开始提供小额支付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日本的NFC支付已经从各个运营商封闭运营进入了统一开放运营状态,甚至开始联手万事达等信用卡机构提供海外支付的服务,“这为用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Leo称,而且他指出,由于内置了IC感应芯片,NFC支付的安全性的确较有保障,多年来恶性事故也较少发生。

但中国的情况则有着不少不同,利用NFC技术,早年国内的移动、电信、联通也在各个地市进行过一些运营尝试,例如广州的天翼羊城通等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卡量,但在和传统金融服务的打通环节上,国内的发展脚步依然较慢,这里面原因比较多元化。对此,银联创新推广部副总经理王波涛称,NFC推进的最大障碍来自成本和应用场景建设。就目前来看,成本主要来自两方面,NFC芯片以及终端设备。王波涛表示,在NFC芯片方面,近年来成本下降已经比较明显,但在商户使用的线下POS机方面,改造一台符合银联“闪付”标准的POS机,仍然需要300-500元的成本,虽然目前银联会提供补贴,要完成全面的改造和联网,仍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不过,最大的麻烦还不在于支持NFC的POS机,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要想实现手机的NFC支付,首先他需要拥有一部内置了NFC芯片的手机。而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NFC功能手机在2010年才开始出现,而且前几年的售价一般都需要3000元。直到去年,才开始出现较多2000元以下的机型。因此,支持NFC功能的手机普及度不够才是NFC支付被用户无情“忽视”的关键原因。

潮人钟情二维码:用起来方便监管方:安全无保障

相对于NFC支付对于手机硬件规格的高要求,用摄像头进行“扫码”方式来支付的二维码支付方式无疑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加容易“上手”。作为时尚达人的钱小姐就对二维码支付的方式十分赞赏,“现在的智能手机上摄像头都是标配,扫码之后启动支付宝就可以轻松付费,这不是挺方便的吗?而且又快,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停。”

其实不仅是对用户,对于商家来说,将现有的收单系统改造成符合“扫码”支付成本也要低廉得多。和支付宝此前和7-11、美宜佳合作的方式为例,商家的收银设备其实只需要利用条码扫描枪和进行一定程度软件后台改造即可。在实际的支付场景中,用户打开手机上的支付宝钱包,选择“条码支付”功能并出示手机,让收银员用条码枪扫描,就可完成付款。整个过程往往只需要几秒钟;而热门的微信支付在“扫码”的方式则更加简单,只需要商家进行一些软件方面的升级,就能够在商家的电脑屏幕上将用户的消费订单生成一个二维码,用户用手机的微信支付“扫描二维码”功能就能快速完成支付。

但就是这样对于用户和商家来说都很方便的事情,在金融监管机构的眼中却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今年3月14日,央行一纸通知下发到支付宝、腾讯手中,暂停虚拟信用卡以及二维码支付业务。为什么叫停?央行给出的理由是安全性待完善。在相关通知中,央行称“将条码(二维码)应用于支付领域有关技术,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而来自360互联网安全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也显示,通过二维码传播恶意程序的比例在2013年增长迅速。这一方面是由于二维码应用越来越广泛,扫二维码已经成为很多手机用户的日常习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多数二维码扫描工具并不具有识别恶意网址的能力,只是简单将二维码翻译成网站地址。

[1]  [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