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以后,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
1997年6月,26岁的丁磊在广州创立了网易公司,员工3人,办公面积8平方米。
而在几千里外的北京,四通利方650万美元的融资成功,四通利方论坛也在不经意之间埋下了日后网络新闻的种子。
就在这一年,搜狐、Chinabyte等ICP开始崛起。后者作为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内容服务公司,还获得了中国史上第一笔互联网广告收入—IBM为它的一款新品支付了3000美元的广告费。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此时,在大洋彼岸,美国已经开始将互联网经济演绎的出神入化。1995年8月9日网景(Netscape)在美国纳斯达克公开募股(IPO),创造了股价飚升的神话,带动了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互联网产业。中国的互联网也随着全球潮流,开始有很多热钱涌入。
1999年后,被称为“中国Mr Internet”的青年马云离开外经贸部,回到家乡杭州,在家里举办了阿里巴巴的成立大会。
1999年7月12日,中国互联网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华网在纳斯达克首发上市,这也是在美国纳斯达克第一个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公司股。随后,新浪、网易、搜狐、亚信、UT斯达康、空中网、TOM、掌上灵通、百度、携程、亿龙、前程无忧、分众等纷纷上市。
2000年,纳斯达克大盘暴跌,“中国概念股”一路走低,网易和搜狐携手走进垃圾股行列,新浪市值缩水40%,股价一度逼近5美元的“生死线”。“网络泡沫”一词被顺势提了出来。之后的一年,整个中国互联网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
就在整个中国互联网神话慢慢褪去之时,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完成了对“.com”经济的救赎。比如手机增值服务,比如网络游戏。
2002年堪称中国网络游戏的营收转折点,高达10亿元的现金收入,使业内业外人士为之一震。不论网易的《大话西游》,还是盛大的《传奇》、第九城市的《奇迹》,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
经历了寒潮的磨砺,网络的影响力更为与日俱增。
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收容并遭殴打致死。事件被地方报纸媒体曝光后,各大网络媒体积极介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让众多企业认识到了网上电子商务的独立和便捷。2013年天猫“双十一”的网购成交额达到了350.19亿元。
2004年,Blog和Web2.0的概念开始兴起。
2008年7月,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跃居世界第一位。
2009年8月,新浪微博开放。2011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
2010年, 团购网站开始在中国兴起。
2010年10月,小米手机研发启动,随后凭借创新的经营、销售模式,开始了野蛮成长。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透露称,小米2013年共销售手机1870万台,增长了160%,含税销售额316亿元。
2011年,微信诞生。语音对讲功能、朋友圈分享功能的加入让这款产品迅速受到追捧。2012年3月29日,微信的用户数突破一亿。让用户数从零增长到一亿,微信用了433天。据媒体报道,2013年10月,微信用户数已突破6亿。
2013年,余额宝携互联网雄风进入金融业,迅速创造了聚富神话,让同时也成为撼动银行“铁桶阵”的利器。据央行统计,银行的人民币存款罕见地大幅减少了9402亿元,而余额宝截至2014年1月已突破4000亿元。互联网金融因此也成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热门话题。
2013年起,背后有互联网公司支持的手机打车软件推出打车立减现金活动,一时间用手机打车成为时尚,互联网精神一时也成为业界常挂在嘴边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