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极端点假设,我觉得电影公司完全可以把钱拿走后就放在账上趴一年,(我们也就不算什么存定期,存余额宝了),然后到期归还,并且拿出128万分给用户,用这笔钱换9万多投资人兼粉丝。
对于电影公司来说,参与这个项目的心态或许是这样的:反正钱也不多,如果运营得好,能激发9万多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宣传电影,呼朋唤友地来看,那这笔宣发费花得会非常值,如果运营不行,那128万就当是投传统媒体硬广了,反正硬广很多也是钱扔在水里听不见响儿的。。。
所以,很多人从金融角度去分析娱乐宝的风险性,我觉得是想多了。电影票房的风险实在是太高了,这个市场二八法则,赚钱的只是少数,即使在电影工业最成熟的美国也是如此。而且在国内,制片方还特别弱势,交完给电影局的税费和专项基金后,和影院是按照43:57来分成,一部片子投1亿,一般要收回3亿票房才刚刚回本!阿里胆子再大,也绝对不敢拉着用户来赌票房,互联网金融才刚刚起步,求的是稳,平台的声誉太重要了,万一让用户吃了亏,就砸了招牌,阿里开不起这种玩笑的。
风险角度,这个产品本身是没什么风险的,阿里心里有这个底,才敢推,唯一的风险我觉得只是在于阿里要看好电影公司,别携款潜逃了。。这个嘛,找正规的电影公司和项目,总还不至于到这一步。。当然,贵圈一直很乱,阿里还是要小心一点点,要是真跑了,阿里就得兜底了。。
推广和运营是难点
娱乐宝是阿里数字娱乐事业群的产品,而不是小微金服的,这也更加让我觉得,娱乐宝是电影营销方面一个很有意思的创新,而非互联网金融。其创意和电子商务的营销理念一脉相承,就是绕开传统媒体,直达用户,把投在传统媒体上的钱切碎了分给用户,且强调用户的参与感,并最终从用户的口碑和行动中获益。应该说,这是如今营销界的趋势,电影作为文化产业里最为市场化的一个分支,也算是在顺应此潮流。
理念很好,但我觉得这种新的营销模式,会面临两个大的难点:
首先是用户教育。
余额宝火成这样,固然有支付宝的功劳,但货币基金也是功不可没的,货币基金存在了几十年,亏损概率几乎为零,所以你说服一个用户去买余额宝相对简单,你可以告诉它,这是货币基金,早就有的,就是把大家的钱集中起来一起存银行,确实是不会亏的。
但是,你怎么说服小白来买娱乐宝呢?娱乐宝的产品逻辑并不复杂,但为了合规,避免被判断成非法集资、股权众筹这些,阿里先走了国华人寿这个保险渠道,然后国华再通过投连险的方式把钱给信托,最后信托投给电影,这就很复杂了,小白很难理解。从这一轮对娱乐宝的报道看,大量媒体都在纠结娱乐宝的风险性,认为投了烂片会血本无归,媒体尚且有此担心,何况普通用户。
其次是产品运营能力。
娱乐宝的发售,并没能借助支付宝钱包这个强势渠道,只是走了手淘和聚划算通道,(这个可能和前一段支付宝面临巨大的监管压力有关,也有可能是阿里内部不同事业群的协作难度),虽然手淘也是大流量App,但流量和流量是不同的,淘宝主要还是商品流量,不像支付宝钱包给人感觉金融范儿。同样是年化7,支付宝卖8.8亿的保险理财,才花了5分钟。。。
放在哪儿卖是问题,怎么卖出一种VIP的感觉,更是难题。
我本人选了《狼图腾》和《小时代》各投了200,老实说,体验很一般,下单购买完成后,这两笔投资会进入已购买的宝贝,和其他商品排在一起,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购买过程悄然无声,实在没刷出任何“电影出品人”的存在感。。
营销,或者所谓的粉丝经济,讲究的是一种感觉,而感觉,是要产品和运营来支撑的。电影本身是个很有号召力的东西,让粉丝为了明星去付钱,也不是难事,但是唤醒这种热情,其实需要很强的技巧。
娱乐宝要做得好,得让这笔投资非常显性化、经常性地出现在用户面前。200元,当然算不上什么投资人啦,但你得让用户觉得是啊,比如时不时给他通报下电影进程,整点互动,让剧组甚至明星给他发个私信啥的;然后抽点人去探班、做群众演员、看首映等等,总之,投资人能享受到的,你都要尽量让他享受到,起码要让他觉得,自己很有机会享受到。